当前位置:首页 > 讲坛 > 军事历史

晋察冀军区修械所工人生产情景图。

在河北省平山县北治乡罗汉坪村,矗立着一座晋察冀军工烈士纪念塔。这座纪念塔底部镌刻的碑文,记述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察冀军区军工战士的光辉事迹。

修造结合,初具规模。1937年11月,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南下,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后,晋察冀军区建立了一个小型修械所,手工修理枪械。1938年4月,军区供给部集中北岳各分区调来的工人与太原招收的工人,从其他地区调集机器设备,发展为一个机器修械所,职能从修理枪械拓展到生产刺刀和手枪。1938年8月,日军“扫荡”五台山地区,该所转移至平山县桑园口村,于10月改称军区第一修械所。粉碎“扫荡”后,该所又将部分人员与机器设备回迁原址,恢复生产,称为军区第二修械所。1939年4月,军区从三分区抽调部分工人与机器设备,组成第三修械所。

为进一步建立和发展根据地的军事工业,晋察冀军区于1939年4月在河北省完县神南镇成立工业部,主管根据地的军工建设和生产,刘再生任部长。工业部成立后,将冀中工厂合并,又建立了第四、第五、第六修械所。之后,工业部将军区供给部、各军分区的修械所进行整编,着力由修械转向制造。

1939年底,军区工业部按产品组建了7个生产单位,将修械所改为连队编制,一个连就是一个工厂。1940年至1942年,为适应反“扫荡”作战的需要,晋察冀军区有计划地把各地修械所向唐县、完县等山区转移,建立起一个比较稳固的兵工基地。到1942年,军区工业部已发展到11个制造连、3个化学厂和1个矿工队的规模。

就地取材,创造奇迹。随着晋察冀军工生产走上正轨,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提出自造子弹的要求。这对当时的晋察冀军事工业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自制子弹,必须自制无烟火药;要制造无烟火药,必须从自制硫酸、硝酸、酒精、乙醚和硝化棉做起。

1940年,晋察冀根据地兵工厂经过多次试验,以“缸塔法”自制硫酸为突破,制成了硝酸和乙醚,紧接着又成功试制硝化棉,进而制造出第一批无烟火药。为了制造弹壳,军区工业部技术人员以含锌的铜钱为原料,采用坩埚蒸馏去锌、反射炉中熔化去渣等办法,在1943年秋生产出全自制的子弹,开辟了一条用边区的原料和土设备,自主生产包括弹头、弹壳和火药的全自制子弹的技术道路。

1943年冬,军区工业部技术研究室用石灰乳皂化油脂制成钙肥皂,再由其中洗出甘油来,并用之做成硝化甘油。硝化甘油制成后,又用硝化甘油和弱棉做成双硝基无烟药,作为50式掷弹筒弹和迫击炮弹的发射用药。此外,又用少量的硝化甘油和脱水的火硝粉以及一部分谷糠等制成新型的朱迪生炸药,作为50式掷弹筒弹和手榴弹的炸药。自此以后,晋察冀的手榴弹由装填黑火药阶段逐步进入装填高级炸药的阶段,大大增强了手榴弹、地雷的爆炸威力。

晋察冀边区的军工技术人员和工人,就是在一无合格生产原料、二无必要设备装置、三无技术资料参阅的战争环境下,闯出了一条就地取材、土法上马、自力更生发展军工生产的道路,生产出大量枪支弹药,有力支持着华北战场的抗日斗争。

形成体系,贡献较大。晋察冀根据地的军事工业起步早、发展快,逐步形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系统完整的兵工生产体系。制造出的手榴弹与地雷,不仅供应正规部队,也供应民兵使用,使根据地成为“人人有弹、村村有雷”的模范抗日区,在粉碎日军的“扫荡”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为彻底战胜日寇作出巨大贡献。

1944年,日本经济濒临崩溃,被迫收缩兵力。随着晋察冀根据地的恢复和扩大,晋察冀军区下设冀晋、冀察、冀中和冀热辽4个二级军区,军工生产实行以二级军区为主,工业部为辅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冀晋、冀察、冀中、冀热辽和直属5个兵工管理处,各管理处下设子弹厂、化学厂和机器厂等3至5个兵工厂,按地区配套生产地雷、手榴弹、子弹、炮弹和火炸药。

据晋察冀军区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称,全军区下属各兵工厂在1945年7月至9月的生产能力为:冀察、冀晋可造无烟火药2400斤;冀晋、冀察、冀中、直属可造小炮弹1万发、掷弹筒50个;冀晋、冀察、冀中可造黄色炸药手榴弹18万枚、黑色炸药手榴弹5万枚、复装子弹28万发;冀晋、冀察、直属可造子弹18万发、硝酸钾2.7万斤;冀晋、冀察可造硝酸甘油1000斤、硝化纤维素2700斤。1945年8月中旬,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对日伪军发动战略反攻,各兵工厂(所)制造的枪炮弹药,保证了作战的需要。仅此一战,就歼敌4500余人,缴获火炮8门。

不仅如此,晋察冀根据地培养的大批技术人员和工人,还被派往晋冀鲁豫、胶东等根据地传授经验,在各地建立起缸塔式制酸工厂,进而建立起系统的化工体系,成为赢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胜利的有力保障。这些成果,代表了晋察冀根据地甚至八路军军事工业的最高水平,在人民军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历史剪影

水缸制硫酸

生产火药离不开硫酸。抗战时期,制造硫酸的主要方法有铅室法和接触法。当时,晋察冀根据地处于敌军严密封锁之下,这两种方法使用到的原料都很难获取。

晋察冀军区供给部技术研究室张方等人发挥聪明才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根据地常见的水缸代替铅室,用煤油灯罩联接起来做蒸馏管,把水缸重叠起来做反应室。他们经过反复试验,创造了“缸塔法”硫酸生产新工艺,终于在根据地成功制造出了硫酸。

1940年6月,晋察冀根据地大岸沟化学厂生产出第一批优质纯净的浓硫酸。6月30日,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副总参谋长左权专门发来贺电,强调“这是我们工业建设上一大进步,也是解决工业建设特别是兵工工业建设之主要关键。”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