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6月3日,远赴重洋的聂荣臻从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给父亲聂仕光、母亲唐雨衫写了一封慷慨激昂的家书,他道出了“远出留学,所学何为”的心声——他忧虑的是“水深火热之家乡,父老之苦困也何堪?狼毒野心之列强!无故侵占我国土”;他坚信的是“拯父老出诸水火,争国权以救危亡,是青年男儿之有责”。
1922年聂荣臻在比利时沙洛瓦劳动大学留影。来源:学习时报
1919年12月9日,聂荣臻和同伴们乘法国邮轮“司芬克司号”,从上海杨树浦码头启程,前往法国。1921年,聂荣臻的生活出现了大的转折,现实斗争使他毅然投入到3次学生运动中去。半年多时间参加的这3次大的斗争,使他看到了学友们为国家民族利益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受了极大的痛苦。在斗争中,他思索着:祖国的前途何在?出路何在?进占“里大”斗争的失败,对勤工俭学生冲击很大,有些人相继申请回国。而聂荣臻则在1921年12月8日的家信中宣告:“学不成,死不归”。1921年11月底,聂荣臻离开法国,前往比利时,进入沙洛瓦劳动大学补习班。
聂荣臻1922年6月3日给父母亲的信。来源:聂荣臻元帅陈列馆
“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践行使命,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从亲身经历的斗争实践中,从马克思、列宁的学说中,聂荣臻终于认识到,要想拯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使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劳工专政,实行社会主义。在家信中,他有这样一段话:“况男远出留学,所学何为?决非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以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
虽身处异国他乡,聂荣臻却无时无刻不牵挂战乱纷飞的祖国,同情苦难深重的乡亲,而这样的牵挂与同情,又转化为他对当时腐败无能政府的彻骨痛恨。于是,聂荣臻在家信中直言不讳地痛斥:“私位饱囊之政府,只知自争地盘,拥数十万之雄兵,无非残杀同胞。”这痛彻心底的呐喊,一字一句,激烈震撼,迸发着一个热血青年的不平之情。
在比利时,聂荣臻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ABC》等著作。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建立革命政权,实行社会革命,废除帝国主义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知识分子才能有报效国家的机会,国家才能富强。这封家书,更是聂荣臻的宣言书:“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聂荣臻是忠诚的革命战士,也是父母膝下的孝顺儿子。然而,自古忠孝难两全。作为家中的独生子,他时时牵挂家乡的至亲:“母亲和二婆饮食如何?仍如前康健否?”这样平常的问候,这样平实的语言,表现出了他对亲人的真切关爱,思念之情就这样跨越万水千山,愈加浓郁真挚。
位于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广场的聂荣臻铜像。来源:重庆日报
从家书到国事,家国之情早已深深地融入热血男儿的血脉之中,聂荣臻向父母的表态正与他当初负笈出川时的革命初心归于统一。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成立后,同年8月聂荣臻即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开始走上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在这条路上,他从未忘记过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对党忠诚,服务人民,践行一生,始终如一。
(资料来源:解放军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学习时报等)
整理:王韵、张硕
设计:任艺帆、李思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