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明对话 促进文明互鉴
■黄 冰
近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将每年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的通过表明,各方普遍认识到推动文明对话、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意义。这也是中国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不断落地生根,获得广泛认同的体现。
2023年3月15日,习主席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世界发出深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呼应。倡议提出一年多来,中国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推动全球文明倡议从理念走向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人类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多元文明可以和而不同、共生共存。历史上,世界不同地区的不同文明,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繁荣与社会进步。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地区冲突未歇、战火频发,关于“文明冲突论”的声音甚嚣尘上。面对诸多挑战,更加应当推动不同文明、种族、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包容消弭隔阂。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近年来,习主席多次向世界阐释中国的文明观,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促进文明对话交流的中国倡议,亲力亲为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理解不一,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模式也各具特色。中方多次强调,应当尊重不同文明的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也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中方主张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关乎人类美好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反对在国际社会制造分裂、传播偏见、破坏和平。中方还不遗余力为不同文明平等对话搭建起多个平台,奏响“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激扬起消弭误解隔阂、增进民心相通的合力。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文明创新始于文明传承,一个民族只有不忘来时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方能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更好地创造现在与未来。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中国还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文明的传承和创新,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修复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2023年4月25日,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在西安宣布成立,中国担任联盟主席国。近年来,中国还与许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文物援助项目、联合考古项目以及文物修复项目,柬埔寨的吴哥遗址、乌兹别克斯坦的希瓦古城等均留下中国文物古迹修复专家工作的身影。
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归根到底,人是载体。从与多国互办文化旅游年、合作开展考古研究、开展经典作品互译,到举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中国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为相关国家人民相知相亲注入新动力。这些行动不仅体现了中国对多边主义和联合国工作的坚定支持,更体现了中国在百年大变局中的大国担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新时代中国将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共生共存,将世界文明百花园建设得更加繁盛多彩、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