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武警

照金,这里有一群追光的人

——走近武警陕西总队铜川支队执勤一大队

■中国军网记者 刘妍 毕笑天 通讯员 孙林元 孙小侠

初冬,万缕阳光穿云破雾照进关中大地,将山林沟壑勾出了耀眼的金边。照金,一片英雄的土地。上世纪30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西北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伟大的“照金精神”在这里孕育。

在这片红色沃土,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顽强斗争的英雄气概,扎根群众的工作作风”为内涵的“照金精神”跨越时空,汇聚成千万道光芒,播撒着精神养料。沐浴在“照金精神”的光辉下,武警陕西总队铜川支队执勤一大队官兵如同一群追光的人,他们将青春梦想融入强军征程,传承着革命先辈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优良传统,扎根山区,艰苦奋斗,在强军路上用顽强拼搏成为自己的光,以青春之力让“照金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武警陕西总队铜川支队执勤一大队连续6年被总队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大队”,先后荣立7次集体二等功、集体三等功,2019年被武警部队表彰为“基层建设标兵大队”。

2022年底,大队搬出了驻守几十年的崔家沟深山,但在官兵们心里,坚守崔家沟的日子永远是军旅生涯最难忘的时光。2023年4月,执勤一中队指导员高兆坤把自己在崔家沟的感想写成故事分享给大家,演讲人在台上动人讲述,台下官兵听得眼眶湿润,有人说这篇演讲稿写得真好,高兆坤说:“是这里的故事本就动人。”

追光——

坚定信念,向下扎根如向日葵般忠诚

5年前,刚从军校毕业的高兆坤主动写下申请,要去最艰苦的地方。来崔家沟之前,高兆坤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可上任当天,听到哨兵上哨竟提前半小时“叫哨”,一班哨的名字一个接一个,他没想到这里不仅条件艰苦,任务也如此繁重。

“一班两小时的哨,我们上坡过坎,一趟下来就得三个小时,更不要说夏天蚊虫多、冬天雪封山等情况了。” 一年4320班哨,上哨112320小时,巡道有173级台阶,这是每名官兵用脚步踏进心里的数字。

每年春天,在营区四周种下向日葵种子,是大队官兵们一直以来的传统。刚下连的张铎感到很好奇,“为什么要种向日葵呢?”

张铎是一名在读大学生士兵,虽然平日里刻苦努力、积极训练,但守着大山的寂寞让他总是盼着退伍的那天快点到来。

一次暴雨过后,本来茁壮生长的向日葵在狂风劲雨中倒下了,大家都以为向日葵没救了,没想到在官兵们搭架扶直后,向日葵却一夜之间重新焕发生机。“这是因为根扎得深,再大的风雨都能挺过去。”听着时任指导员王振强的话,张铎似乎明白了种向日葵的意义。

那天,张铎特意查了资料,原来向日葵的花语是忠诚,成年向日葵的根能扎两三米深,以吸收深层土壤里的养分。从那之后,张铎心里的“那片土壤”,也开始发生了变化。

丰收的季节终于到来,张铎和战友们剪下向日葵的花盘,剥出葵花籽,分成两份,一份阴干保存留作来年播种,一份炒熟分享给战友们。分给张铎的那包熟葵花籽,他没舍得吃,寄给了远在河北的父亲,收到包裹的父亲打来电话说好吃,张铎对父亲说:“爸,我明年还给你寄。”

2023年5月,张铎向中队党支部提出申请:参加预提指挥警士培训。张铎说,他要像向日葵那样在部队扎根。

在崔家沟,冬天大雪封山,温度是零下27℃。执勤一中队的营区门口有个长约157米,倾斜近40度的坡,积雪使得坡面光滑,步履维艰,送菜的车上不去,只能靠官兵一点点提上来,稍不注意就会摔个“屁蹲儿”。上应急哨经过这个坡,夜间寒风刺骨,加之路面湿滑,中队绝大多数同志都在坡上摔过跤。

那时,高兆坤时常在想,是什么给了官兵们日复一日坚持下去的力量?查哨时,看着哨兵们青涩却坚毅的脸庞,他有些恍惚,仿佛先辈们的身影与这些年轻的身影重叠在一起,也许在新兵下队重温照金烽火岁月的那一天起,便从先辈手中接过了钢枪。

日复一日,虽然干着看似重复的工作,但在这片红色土地,他们早已将忠诚镌刻进骨血,如追光的向日葵汲取着养分不断向下扎根,在坚守奉献中诠释了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

发光——

顽强拼搏,用奋斗的姿态发起冲锋

在崔家沟营区门前有一根单杠,本应笔直的杠身却有着明显的弧度。老兵们总说,这根杠子,是中队官兵齐心协力“拉弯”的。

那年冬天,崔家沟冷得让人直打寒颤,此时的单杠俨然已经被冻成了一根“冰棍”,中队整齐列队,准备单杠二练习会操。天气寒冷,战士李航却以147个单杠卷身上的成绩打破了中队的练习纪录。这让大家热血沸腾,一个接一个上杠,都想要继续挑战新纪录,会操持续到太阳下山才结束。

从此以后,大家没事就来这根单杠上练习,寒来暑往,中队的训练成绩提高了,这根单杠也硬生生被拉出了弧度。而这根“弯杠”也有下士李明玺的功劳。

“这次中队军事体育考核,李明玺又得了第一名!”考核成绩刚公布,几个战友就讨论起来,“一个卫生员才下连一年,就这么厉害,咱这战斗班的脸往哪儿搁?”“不说了不说了,这下可要赶紧加练!”

下士李明玺儿时就有个军旅梦,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决定携笔从戎,成为了一名卫生专业警士。虽有专业的医学知识技能,但面对各种各样的军事课目,李明玺可谓是无从下手。

“我是一名直招士官,但薄弱项有很多,请同志们在工作中多指导帮带。”这句话李明玺时常挂在嘴边。自身素质不行就虚心向班长请教,李明玺课堂上努力学理论、操场上拼命搞训练,身边的战友都当过他的老师。

夜以继日地努力使李明玺渐渐成长起来,军事训练成绩也从刚开始的及格到了良好最后达到优秀,在最近一次的军事考核,李明玺获得了中队第一名。同时,他也因专业技能突出,被选为大队的战场救护课目教练员,负责教学指导各中队训练的开展。

与李明玺的经历不同,下士雷华勇却在另一种“忙碌”中找到了幸福的密码。

大队营区有一面宣传栏,上面写着“照金精神”的内涵,每次路过,下士雷华勇总会默念几遍。

入伍前,雷华勇在工厂里打过工,在餐馆里当过服务员,还当过快递小哥,一有空闲就打两把网络游戏,尽管日子看起来很“充实”,但他总感觉心里空落落的。“部队是个大熔炉,可以锻炼人。”得知征兵消息后,雷华勇果断选择报名参军。

一个寒冷的深夜,中队锅炉房的水管突然破裂,恰逢维修工休假在外。当时,大家急得团团转。就在这时,雷华勇主动请缨:“我来试试!”只见他挽起袖子和裤腿,脱掉鞋子,光脚站在冷水中,一个多小时后,他终于将冻坏的水管修好,而此时他浑身上下早已湿透。

第二天,中队点名表扬了雷华勇,不少战友纷纷向他竖起大拇指。这让迷茫的他感受到了久违的幸福感。后来战友们发现,雷华勇经常主动维修维护中队营产营具。

一天,中队长问雷华勇,愿不愿意尝试网络维护员的岗位。雷华勇想试试,但心里又没底。中队长马浩鼓励他,你一定行。为了尽快适应工作,他每天向支队的通信班班长请教,背公式、做笔记,白天实践操作学技术,晚上背记理论知识,抓住一切机会学习。

2022年12月,中队搬迁新营房,系统需要更新维护,这对于刚当上网络维护员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技术难题摆在雷华勇面前,他急得好几天都睡不着。

“在困难面前,不轻言放弃,别人可以做到,你同样也可以!”在中队长的鼓励下,雷华勇加班加点钻研,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如今,雷华勇可是中队的“忙人”,维修一线总有他的身影。虽然忙碌,但他感到很幸福。雷华勇告诉战友,顽强奋斗就是幸福的密码。

播光——

扎根群众,爱心接力军民心连心

“杨叔,天气就要转凉了,家里的煤买了吗?”深秋的馒头山下,杏树坪村一个不起眼的小院里,传来了一阵欢声笑语,执勤三中队班长刘高杰又和战士们来看望杨叔了。

这个坐在轮椅上的男人,几年前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因一次意外导致双腿残疾。家里两个上学的女儿和医药费都需要钱,妻子只得外出打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日子过得举步维艰。

战士房国虹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与杨叔结为对子,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他,平时有事没事也会给他捎带一些生活用品,每次去的时候还要悄悄留上一点钱。

“我也是农村娃,虽然当兵不能回家,但是看到杨叔就觉得跟家人一样亲,看见杨叔受苦就像家里人受了委屈一样难受。”这是战士房国虹的心里话。每到月初发工资,他都会第一时间去看望杨叔,房国虹说:“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是尽了我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只希望杨叔可以开开心心,一家人过上幸福的日子。”

开始只有房国虹和刘高杰几名战士去看望杨叔,后来全中队都知道了杨叔家的困难和他们的善举,战士孙守峰十分感动:“我觉得我作为他的战友我应该去,也必须去。”

杨叔无数次地感慨:“这些娃年龄这么小就来当兵了,自己也不容易,真的太感谢咱们武警战士了,我不知道该怎么报答。”每到秋季,杨叔都会拿出自家的核桃、花生送给战士们,“每次就抓一把尝尝,这样杨叔心里也能舒坦一些。”班长刘高杰总是细心地嘱咐战友们。

在崔家沟寒冷的冬天,执勤一大队的官兵们给杨叔的家庭带去了温暖。他们与杨叔一家,虽然不是有血缘的亲人,却如亲人一样亲。

把驻地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照金历史厚重、文脉深远,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艰苦创业,与当地群众结下了不分你我的鱼水深情、团结如磐石的深厚情谊。如今,“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优良传统已深深根植于官兵的基因和血脉。

2023年8月的一天,正在跑步的中队长安力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安大哥,我是安青,我考上咱们县重点高中了!”也许你会以为安青是安力的弟弟,事实上,在此之前,他们并不认识。

学生时代的安力,因为家庭接连遭受重大变故,一时间失去了经济来源。虽然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但是为了不给家里造成负担,他曾萌生过放弃求学的想法。幸运的是,爱心人士组织及时伸出援手,圆了他的大学梦。

后来安力应征入伍,并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军校。入校一个月后,他申请加入助学小组,将自己的第一份津贴全部捐出,正式开始了他的“爱心接力”!几年来,他所在的助学小组累计捐款10余万元,助学50余人次,安青就是其中的一个。

2022年底,大队官兵搬迁到了新址,第一时间就与驻地村民建立了联系。大队官兵主动上街打扫卫生,还向村图书室捐赠了书籍,村民们也免费帮官兵们运送物资材料,有效解决了基础建设用车难的问题。

军民相依,鱼水情深。传承着扎根群众的工作作风,大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用一片赤诚真心践行着“驻守一方、守护一方”的忠诚诺言。

在这里,一代代官兵汲取红色土壤的养分,追寻着“照金精神”的光辉向下扎根、忠诚守护,用实际行动争做“照金精神”的忠实传人;在这里,一代代官兵艰苦奋斗、聚力打赢,在顽强拼搏中磨砺自己的锋芒、矢志强军;在这里,一代代官兵不忘初心,把驻地当故乡、把群众当亲人,播撒着最温暖炽热的光。

这里,是他们忠诚守护的地方。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