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拳是这样炼成的
——记武警北京总队机动某支队
■中国军网记者 郑文达 崔然 通讯员 杜江 梁稼轩 刘涛 葛志伟
一位游客曾问哨兵付万震,“你当兵干吗?在部队几年,到头来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
付万震反问他:“你和家人在北京玩得高兴吧?”游客说:“当然!”付万震告诉他,“这就是我们这群军人为啥在这儿!”
当你惬意地走在北京街头欣赏美景时,市郊却有一群战士抱着跟自己差不多高的狙击步枪趴在密不透风的草丛中。同是花样年华,那一双双布满老茧、血泡和疤痕的手,晒得黑里透红的脸庞,不常被人看见,却总在你最需要的时候铁拳出击。
10年前,习主席视察武警北京总队机动某支队时强调,武警部队首先是一个战斗队,各项建设都必须向战斗力聚焦用力。
10年后,这支光荣的部队,带着统帅的嘱托与期许,紧紧围绕战斗力提升,开启一个又一个新起点。
(一)
对特战队员孟晗阳来说,2013年是他的“高光年”。
“又激动又忐忑”,回忆起十年前的那一天,孟晗阳眼里带光。2013年1月29日,习主席视察该支队。孟晗阳有幸受到习主席亲切接见,并向统帅做出简短汇报。“在那之后,我的人生价值追求更加明确了,更加坚定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统帅的殷殷嘱托,也激励着他接续奋斗。那一年,20岁的他参加武警北京总队特战分队比武,勇夺三个团体第一和一个个人第一,荣立个人二等功。“十年过去了,不变的是我对身上这身衣服的热爱。”初心未改,便是他给自己贴下的标签。
“天安门广场执勤站哨时,曾有小朋友指着我说‘是个假人’”,战士付万震笑着说,“当时站到浑身麻木,眼睛都没怎么眨”“天安门就像祖国的心脏,执勤哨兵是大国形象的一面旗帜。我往那一站,比平时训练还挺拔。”
“忠诚就是完成好每一次任务。”2021年夏天,付万震所在中队接到一起山火救援任务。“当时火烧得漫天蔽日的,谁都不知道下一秒会怎样。那时没那么多顾虑,就想着冲锋向前。”
李铁楠,作战支援大队排爆手。当兵15年,他曾在阿富汗担负驻外警卫任务,亲历过漫天战火。去年在处置一颗未爆弹药时,“拉着拉火管,我内心还是很后怕。如果没有诱爆成功,相当于又多了颗未爆弹,危险系数会更高。”听到爆炸声响那一刻,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针戳大米、机械臂夹鸡蛋、独木桥上端水平仪……这是排爆手的训练日常。“穿上排爆服,智商就减半”,李铁楠解释到,“穿着约60斤重的排爆服,人又高度紧张,再遇上大热天,身体极易脱水。这时,最需要保持头脑冷静,既要又快又稳地拆除爆炸物,还要尽可能安抚好周边民众。”
看似炫酷的“绝活”,无不是心系百姓安宁。
挖掘机铲斗勾乒乓球、推土机压点打火机、切割机灯泡上切钢丝……工程机械操作手于翰清说,练习这些是为了避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我们要把工程机械练得跟自己的手指一样灵活。
前不久,狙击手孙涛随部队赴陌生地域参加实战化训练。第二次参加的他却比第一次还紧张。“第一次更多是新奇激动,追求突破训练极限;这次设置了山林地清剿、公交车反劫持演练来考验技战法,敌情观念更强,总感觉有人无时无刻在盯着我们。”山林地清剿演练中,孙涛所在的特战小队接到导调组指令,对“敌方”战场态势先期侦察。“山林地形复杂,不适合大部队作战,特战小队便要发挥‘先锋队’作用”,指导员申鸿浩表示,“离敌人越近,危险也越近。特战小队天生就得有‘以小搏大’的能力和勇气”。
为人民而战,为打赢而练,这是藏在他们肌肉最深处的“记忆”。
近年来,该支队先后被中央军委表彰为“全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和“全军践行强军目标标兵单位”,多次被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30余人次在总队以上比武中创破纪录,330余人次因军事训练成绩突出荣立军功。
铁拳的力量,源自人民。
(二)
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训练,不过是他们的日常。
白剑,从陆军侦察兵到武警特战队员,二次入伍的他回忆起9个月的特战预备队训练,依然觉得“很苦很苦”。“每天上力量、冲肺活量……但是特别想来特战,就咬咬牙,挺过了这9个月。”
“宁跑一个五公里,不跑一个障碍”是特战队员们常调侃的一句话,但白剑却很喜欢跑300米障碍。“过障碍物,别人跑一次,我就跑两次。”“从出发到过每个障碍物需要跑几步用几秒,过障碍先迈哪条腿抓哪只手,这些都算得很清楚。”如此一来,他的速度提升明显,300米障碍成绩一直排在中队首位。但他这样的“训练高手”却让不少战友发憷,“他练得太狠了”。对此,白剑戏谑道,“爱得很才会练得狠,先敌一秒方能胜敌一筹。”5年特战生涯,他硬把自己磨成一把“利剑”:先后4次参加武警北京总队“五大技术”比武,以41秒的好成绩创破总队救护组合练习纪录,两次荣立个人三等功。
“全员狠人”或许是这支部队的一个“标签”。突击手曾兵训练“即时快速射击”课目时,一上午练出枪收枪5000余次;副小队长张家润训练“快速射击”课目时,每次跑步落地的脚印都分毫不差;小队长韩昊川备战“8小时潜伏狙击”比武课目时,提前一个月调整生物钟,确保凌晨两点至下午三点能保持清醒状态……
26.4吨,这是某中队一个班半天的负重量。防暴阻截网布设与撤收是支队机动大队日常训练课目,以班为单位展开,要求每个班以最快的速度完成33块每块重约200斤的防暴阻截网布设与撤收。一上午时间,每个班要来回练四趟。指导员刘超告诉记者,大纲规定10分钟完成布设即为优秀,但他们中队的平均成绩为4分10秒。“比学赶帮超”的氛围让官兵的训练热情越来越浓。
当惯了第一,保持第一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身边的人都想超越我们,我们就得想着怎么超越自己”,刘超坦言,“每个班分组训练,班长组织小组之间展开评比;训练后,中队会搞班与班的‘小会操’。评比后,排在前面的总结经验,排在后面的思考原因,等下次训练时再做出调整。”
“军事训练是支队建设中心工作,是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唯一途径。”支队长陈攀峰年近50岁,体能达标考核中被评定为“特3级”。“支队每次训练考核,党委一班人总是冲在最前面。”去年底,支队党委一班人参加武警北京总队比武,十项考核成绩总评排在总队前三名。
2017年,该支队党委出台相关文件,在制度层面“锁牢”军事训练这一中心工作。每年至少拿出70%奖励表彰指标用于练兵备战,优先选用军事训练突出个人,“双争”考评突出练兵备战……支队政委范伟民称,“要让所有人都觉得我在部队能干出一点东西,都能有成就感。”
士因习而勇,战因练而胜。这里,每个人平凡如泥土,却又伟大如泥土,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攥指成拳。
(三)
“一支思维僵化的军队必然会被对手摁在地上狂揍。”这是支队长陈攀峰最常说的话,“训练也要与时俱进。”
孟晗阳是全支队第一个拥有健身教练资格证的教官。“过去单纯靠训练量突破极限,现在更注重科学训练。”“我从那条路过来了,不能让我的兄弟重走我的弯路。”考取健身教练资格证,让他学习到如何安全、高效地提高肌肉力量。他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日常训练中,讲解动作规范,最小化关节损伤;分肌群训练,针对性刺激目标肌群;把握训练后的超量恢复期,提升身体机能……科学的方法让官兵训练成绩有了显著提高。2020年,孟晗阳带队参加武警北京总队“巅峰小队”比武并取得第3名的好成绩;2021年,他参加武警北京总队教练员比武,获评总队“优秀教练员”称号,其带领的小队也在当年荣立三等功。
从18分到10分20秒,从掉队到全支队第三名,短短3个月,战士李乐的三公里跑步成绩提升了8分钟。刚下连时,李乐跑姿问题严重,还出现骨膜炎、腿部关节疼等症状。对此,中队从网上购买跑步姿势纠正仪,测算李乐跑步步幅和落脚着力点,为他提供训练指导;中队还专门咨询北京体育大学专家,学习按摩放松技巧和食疗方法,帮助其舒缓关节疼痛。
“日夜磨剑谋胜战,崇山峻岭敢登攀”,这支部队的制胜密码就藏在特战队员王昊创作的歌词里。
“从过去的‘推拉拖拽’到如今的科技强训,这体现了中队研训的成果。”中队长李光耀介绍,中队组建班排研究小组,研究训练课目,制定训练计划,在训练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比如投弹课目,我们针对投不准、投不远等问题进行个性化解决,通过推送铅球训练帮助官兵建立正确投弹姿势、找到正确发力点。”攻关重难点训练问题,也让中队在多个课目中积累了实训经验,并在全支队推广。2018年起,中队连续五年被评为支队“军事训练先进单位”。
“训练中,个体差异不一样,不能‘一锅煮’”,该支队领导说,“指挥员要熟悉每名战士的情况,以此为前提进行针对性训练。否则,训练是无效的。”“大数据小数字”是该支队精准施训的重要举措。“每人都有一张小卡片,卡片涵盖8个指标,对个人训练标准进行细化量化。”“中队定期登记上报训练成绩,支队每月进行数据分析以掌握各中队训练水平。整体分析中队训练情况后,支队再组织专家,对练什么、怎么练、练到什么程度、耗时多久等进行专项研究,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计划。”“为谁当兵,为谁扛枪,每一名战士都有方向有目标,把个人的理想目标融入到强军建设大的潮流事业当中去。”
前不久,门头沟防汛抗洪救灾一线,这支铁拳部队奋勇逆行,成为人民群众的坚实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