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海军

为战育人“忙充电”

——海军潜艇学院部分文职人员暑假生活扫描

■徐梦函  张一飞

骄阳似火的盛夏已经画上了句号,繁忙的秋季学期就在眼前。回忆即将结束的暑假时光,海军潜艇学院的许多文职人员感到收获满满。他们奔赴天南海北,着眼培养胜战人才,抓紧提升教学、科研、保障能力,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向四面八方,今日生根,明日发芽……

地点:杭州 时长:7天

参加培训添底气

清明池水倒映着一方青瓦雅亭,墨蝉藏于翠绿丝绦间,吟诵声声夏语。

7月下旬,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迎来一批海军潜艇学院教员。从海风吹拂的黄海之滨来到热气蒸腾的钱塘江畔,大家没有因高温产生烦闷,而是充满期待和急迫。

“这次培训太及时了,许多课程是我迫切想学习掌握的。”拿到培训手册,教员、文职人员于磊认真研究起来。这是她入职5年来,第4次利用假期参加培训。

几个月前,为不断提升人才培育质效,学院更新修订了研究生培养方案。考虑到于磊教学能力突出,教研室把为研究生学员新开设的“军事思想”课交给了她。于磊既因被认可而欣喜,又为第一次负责研究生课程深感压力。

如何围绕能打胜仗需求培养军队高层次人才?下半年开课在即,时间紧迫,巨大的本领恐慌催促于磊利用一切时间钻研教学设计。得知学院将利用暑假组织骨干教员和教学管理干部赴地方高校参加培训,于磊立即报了名。“教学创新不能闭门造车,我要努力抓住每一次走出去的机会,拓展视野、开阔思路。”很快,于磊和10余名同事收拾行装,奔赴这场“知识盛宴”。

参观国际科创中心等教学科研场所,学习先进教育理念,与知名学者沟通交流……培训期间,于磊经常奔波在教室与图书馆,每次上课都提前到达抢占第一排,课后结合思考向“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主讲教师”“长江学者”等专家请教,到了晚上便整理白天的录音、复习课程内容。

“教学设计应注重激发学生潜能,设置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引导他们形成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一次课上,于磊对盛教授有关“知识迁移”的教学理念印象深刻。“引导学员将知识灵活转换、融会贯通,这样的教学才更有意义。”回到宿舍,于磊反复琢磨,总结记录学习心得。

前不久,在学院组织的“军事思想”课程主讲资格认证考核中,于磊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迁移”等思想运用到教学中,让学员根据给定的战役背景,将课堂所学军事思想即刻用于战役计划制订,同时在评分标准里强调创新性,培养学员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这一做法得到督导专家的肯定,她也成功通过考核获得主讲资格。“每学一点知识、掌握一点技能,我心中就增添一些底气。”于磊感到,自己对工作更有底数,心态也就更加充实平和。

和于磊一样,参训教员、文职人员范江海在教姿教态、语言风格、教学设计等方面受益匪浅。

培训初期,一位教授为大家讲解了“摩、模、磨”的理念,认为教员应时时处处不忘学习,观“摩”先进,“模”仿细节,打“磨”能力。这让范江海深受启发,更加注重观察。

叶教授语言活泼幽默,讲课时适时停顿、强调重点,能够激发兴趣;刘教授爱用家常话,注重在动作、场景等方面精心设计;李教授和蔼儒雅,面带微笑,授课时娓娓道来,容易让学员产生亲切感……范江海除了认真记录课程内容外,还在笔记本侧边栏记下了每位专家的授课风格,课后揣摩研究,再结合自身特点和所教课程实际进行完善优化。

暑假的色彩,除了有花团锦簇的缤纷,还有知识绽放的斑斓——学院许多教员办公室里,存放着各式各样的学习证书。为战育人的责任,让他们在看似闲暇的时光里,仍保持着拼搏奋斗的步伐。

地点:黄海、南海海域 时长:30天

以兵为师收获多

清晨,一缕微光逐渐点亮了训练场。伴着清脆啁啾的鸟鸣,海军潜艇学院教员、文职人员明岳正跟随某潜艇基地艇员们出早操。

1个月前,明岳利用暑假来到该基地某训练中心教练室锻炼。入职近4年,他到部队的次数很多。以往多是为艇员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这一次,他像普通一兵那样融入基层,与大家同吃同住同训练。

“这个镜头有问题吗?为什么要再录一次?”来到基地没多久,明岳就对同宿舍二级军士长印佳的“强迫症”行为印象深刻。

得知明岳是军校教员,印佳喜出望外,向他请教授课技巧,请他协助共同录制潜水教学微课。有时明岳感觉可以了,印佳却会主动返工。“有些问题看似不起眼,但可能会酿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工作时,印佳讲起自己刚下连时的一段经历。

一次水下训练,印佳和战友负责拆除缠在舰艇螺旋桨上的渔网。奋战许久后,战友因气瓶氧气消耗过多感到呼吸憋闷,准备拉动气瓶应急拉杆时,却发现拉杆出现故障,无法及时供氧。在幽暗海底,印佳一时心中慌乱,急忙帮战友上浮至海面。

“此前天天检查装具都没发现问题,那次下水前我们目测拉杆正常,就没上手试一把。”印佳坦言,如果当时水下环境再复杂一些,后果不堪设想。从此,他养成了干任何事都关注细节的习惯。

这个故事也提醒着明岳,哪怕事情再小,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认真对待。灭火训练中,需要检测舱内是否残存可燃气体,通常在几处关键位置检测即可,但明岳拿着检测仪走遍角落。参与保障损管堵漏训练时,他会留心各艇员队的训练技巧,发现与自己教学讲授不同的,就向骨干专家请教,有了重要收获顾不上吃饭就跑回宿舍,图文并茂记录下来,准备回学校充实到教案中。

“1个月时间有些短,要学的太多了。”与明岳有类似感受的,还有学院教员、文职人员刘辰辰。由于他的授课方向是防险救生,需要经常和一线部队打交道,所以他也是基层常客。这个暑假,他带领大三学员赴某防救部队参加岗位见习。

半年内第3次来到该部队,刘辰辰对基层生活驾轻就熟,但学员能不能尽快适应,他心里没底。见习初期,个别学员感到自己不是正式舰员,思想有所松懈,出现了集合迟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正巧,负责与他们对接的参谋尚月磊,是刘辰辰教过的第一届本科学员。经过一线锤炼,尚月磊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刻,这让刘辰辰萌生了邀请尚月磊现身说法的想法。经验分享会上,“工作后才意识到军校学习时留下遗憾”“理论学习中可能被忽视的细节”等话题,不仅引起见习学员的兴趣,使他们提升了思想认识,也带给刘辰辰很多启发。

“这是一段我与学员共同成长的经历。”看着办公桌上一张自己与学员们的合影,刘辰辰露出会心的微笑。

地点:北京 时长:1天

外出调研谋创新

电子屏幕上,各式坐标图、进度条、圆环图实时动态展示“新生”报到的相关数据信息;签到台上,“新生”通过技术手段完成身份核验,告别以往繁琐耗时的现场查验和填表环节……8月中旬,距新生报到还有一段时间,海军潜艇学院信息技术室正在试运行刚刚部署上线的数字迎新系统。

开学倒计时嘀嗒作响,这个以文职人员为主的团队,整个假期都全心扑在攻关任务上。

一周前,伴着返程高铁的飞速疾驰,工程师、文职人员付海敲下调研报告的最后一个字,这也意味着赴北京为数字迎新系统进行的最后一次调研结束了。

迎着朝阳出发,伴着夜幕返程,这样的“一日之旅”已经成为付海和同事们常用的出差方式。“一方面,各项建设任务压茬推进,没有大量时间在外调研;另一方面,前期筹备工作到位,现场对接就会高效便捷。”付海告诉笔者,交通工具成为他的“第二工作点”,他会充分利用路上的每一分钟,争分夺秒地处理好不涉密的工作。

“预先统计分析体型,方便我们提前精准配备新生所需物资”“报到接站不用挨个打电话统计核准信息,节省大量时间精力”“直接对接地方有关部门获取新生家庭信息,既确保精准,又避免尴尬”……教务处、学员队等对数字迎新系统的反馈,让该室主任、文职人员李刚很欣慰。

此前,付海牵头建设的“掌上潜院”移动服务平台上线了数字迎新模块,为学院各部门开展入学筹备工作搭建了“高速路”。该学院是首批和地方有关部门签署相关战略合作协议的军队院校,提前精准对接和提取新生的权威数据信息,有利于根据每名学员的实际情况,个性化制订教育培养计划,提升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在该学院,信息化建设的创新之泉汩汩涌动——嵌入水下作战辅助决策的智能知识模型、全景可视化展示校园各类实时数据的数字孪生系统、着眼学员在校及毕业后长期发展的数据分析挖掘模型……作为它们的开发者,该信息技术室文职人员群体迸发着火热的奋斗干劲。暑假期间,他们有的多次参与24小时值班任务,确保校园信息建设和服务保障不断线;有的前往地方有关部门调研论证,拓视野、精技术、取真经;有的开展头脑风暴、探索升级路径,想方设法为教学、科研、管理提供“科技+”支持。

44%的高级职称取得率、97%的官兵满意度……如今,用数据为师生服务的信息技术室,也收获了许多喜人的数据。

皎月高悬,校园内树枝随风轻轻摆动。假期里分散至祖国大江南北的文职人员,纷纷以崭新的姿态聚回原点。他们已蓄势待发,期待在新的学期深深扎根,开出更灿烂的花。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