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随时能战的本领和底气”
——联勤保障部队第966医院护理部助理员张杨速写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汪学潮 通讯员 李玲玲
暮春之夜,鸭绿江畔乍暖还寒。联勤保障部队第966医院内,除了急诊科还在忙碌,院区已渐趋安静。
记者走在该院营区,看到一名夜跑者的身影在路灯下越来越清晰。“张助理,你不是才休完病假刚上班吗?怎么这么快就加练呀?”认出这名夜跑者是护理部助理员、文职人员张杨,记者关切地问。
“我是野战医疗队队员,要有随时能战的本领和底气。”张杨说,前段时间住院进行手术,一直没怎么锻炼,体力有所下降,如不尽快恢复体能,一旦遇到突发情况需要前出保障,很难做到上得去、救得下、治得好。
这个医院的前身,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志愿军总医院。“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伤病员、一切为了胜利”的光荣传统,激励着一代代医护人员砥砺前行。近年来,在红色基因感召下,张杨表现优异、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军事训练先进个人、战救护理标兵等,并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
刚被抽选进入该院野战医疗队时,张杨第一次参加摸底考核,不仅3000米越野跑成绩不理想,而且在战伤救护时体力不支,没能把“伤员”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被判“失败”。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志愿军总医院护士朱勇主动请缨上了前线……”一次参观院史馆时,领导指着一幅手绘图片,给张杨讲述朱勇冒着硝烟救人的感人事迹——朱勇随部队深入一线抢救伤员,途中遭遇敌机轰炸,列车被迫停在一个山洞里,100余名战友因烟熏昏迷。朱勇清醒后,凭借过硬身体素质,将战友们一个个拖到山洞外。经历战火淬炼的朱勇,后来成为志愿军总医院院长。朱勇的事迹深深触动了张杨,她告诉自己:“作为志愿军总医院的传人,必须练就过硬素质,确保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这次身体康复后,张杨一有时间就自觉加练。3000米跑、止血包扎、暗光穿刺、心肺复苏、伤员搬运……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张杨的身体素质和战救技能基本恢复到最佳状态,主动报名参加某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一名战友问她身体能否吃得消,她坚定地说:“我是野战医疗队的一员,必须时刻想着打仗的事,练强随时能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