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军视人物

    第77集团军某旅三级军士长王怀凤——

    一名修理尖兵的极致人生

    ■中国军网记者 李佳琦 通讯员 胡浪 王小夏

    盛夏,潮湿的空气在高温加持下,让天气格外闷热。

    第77集团军某旅一处修理工间内,三级军士长王怀凤正在为连队今年的履带装甲车辆中修资格认证做着最后准备。

    三伏天的一股股热浪,席卷着工间里每一处角落。不一会儿,豆大的汗珠便顺着王怀凤那被晒得黝黑的脸颊滚淌而下,一滴一滴落在他面前的工作台上。

    王怀凤和战友准备装备中修认证材料。王小夏 摄

    王怀凤面前的这张工作台,是他和战友用几张小桌临时拼凑起来的,面积足有10多平米。一眼扫去,台面上齐齐整整、满满当当地摆放着中修资格认证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还要准备得再细致一点,今年这几型新装备的中修资格认证不能出纰漏,我们必须要拿下。”这几天,王怀凤对照着各项制度标准,带着团队一条条落实,共归纳整理出认证材料百余份。

    “不要看王班长虎背熊腰像个‘粗汉子’,他的心思可细着嘞,任何事他都追求完美、做到极致。”身边的战友总是这样评价他。

    今年,是王怀凤入伍的第17年,也是他扎根履带装甲修理技师岗位的第17年。

    王怀凤正在检修装备。王小夏 摄

    现在的他作为连队修理技师,平均每年可以处置装备疑难故障百余起;单位列装的所有履带装甲车辆的修理重难点他都了如指掌;对装备故障的排除修理,更是能做到如同庖丁解牛般熟练。因此,他也被战友们亲切地称为“铁甲神医”。

    从一名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一名精通10余型履带装甲车辆修理的勤务尖兵,王怀凤总是在不断突破自我中诠释着作为一名履带装甲车辆修理技师的极致人生。

    刚入伍时,王怀凤虽然只能跟在班长们身后,干些打扫卫生、整理工间、传递工具的杂活,但他却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面对不懂不会的问题,他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扎进资料室翻阅书籍填补理论“空白区”。平时,看着班长们操作,他也会默默将一些好的做法经验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时不时就翻出来看看。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入伍第5年,他便成长为一名修理骨干,开始独立带领班组承担修理任务。但这在王怀凤自己看来还远远不够。

    有一次,面对使用单位送来的故障车辆,王怀凤和班组经过研判,认定是车辆变速器出了问题。可难题也随之而来——“当时包括一些骨干在内,没有人拆解过变速箱,大家都怕修不好担责任。”

    都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可每当王怀凤面对大家都望而却步的“疑难杂症”时,他总是敢于冲在最前面。

    “只要遇到问题,就必须学懂弄通,这样才能在演训考核,甚至是在战场上,完成各项修理任务,而不被问题困难所击倒。”

    抱着一定要解决问题的想法,王怀凤拿起工具,径直走近车体,将变速箱拆解下来。打开变速箱,只见箱体内满是铝屑,“这一定就是导致出现故障的原因。”

    王怀凤和战友一起讨论装备修理难点。王小夏 摄

    可这么多的铝屑又是从哪来的呢?带着问题,王怀凤和战友们从里到外一个零件一个零件的过。眼瞅着半天的时间就要过去,但还是没有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源部件。

    王怀凤的心里也开始有点着急,他反复检查着变速箱里这些零部件,终于在看到变速器的主动轴时发现了一丝端倪。

    “这根主动轴看上去好像有磨损痕迹,会不会是这里出了问题?”王怀凤有些疑惑。这时,旁边一名战友说:“这根主动轴整体结构均匀对称,应该没有被磨损。”

    这句话一出,让王怀凤一时也拿不定主意。但他想了想,觉得只要有疑问,就不能轻易放过。于是他从资料室找来书籍,对照主动轴的样貌仔细观察,最后发现确实是主动轴受到磨损,才产生了大量的铝屑堆积在变速箱里。

    虽然这次故障成功得以排除,但坎坷的过程也让他深深地感悟到了“本领恐慌”。

    王怀凤钻进车内研究线路。王小夏 摄

    从此以后,王怀凤开始更加刻苦地钻研摸索修理技术,他经常铆在修理工间就是一整天,连午休时脑子里都在反复模拟着装备的构造和设备的原理。当遇到多样复杂的故障时,他甚至钻进车里一待就是一整夜,直到天明。

    王怀凤每天似乎都在“与时间赛跑”。他感慨道:“干我们这一行,只有理论扎实了、经验丰富了、特情见多了,才能真正对装备故障做到手到‘病’除。”

    因为常年和这些“铁疙瘩”打交道,王怀凤的双手生满了老茧,手掌手背上大大小小有10多处伤疤,身上穿的迷彩服也经常沾满油污,脏的不像样子。

    对待这份脏活累活,王怀凤常讲:“我们修理兵就是要有股精气神,哪怕再苦再累再脏,也要将工作做到极致,唯有这样单位和战友们才能放心地将战车交给我们。”

    也正是凭借着这股追求极致的精气神,王怀凤逐渐点满了作为一名修理工的“技能树”,成为了领导和战友眼中的“多边形战士”。

    2016年,王怀凤随中方代表队赴俄罗斯参加“国际军事比赛-2016”工程方程赛的比拼,这也是我军首次参加这项赛事。比赛前一天,为了让我方参赛车辆的性能状态达到最佳,需要将功率最强的发动机装配给性能最好的车。

    赛场如战场,无论场上场下均是“挑战极限”的竞技台。置换两台车辆的发动机,平时一个班组最快也需要10多个小时才能完成。可当下队伍里算上王怀凤,仅有2名技师,留给他们的时间更是不足10个小时。

    “出国参赛,是为国家、为中国军人争荣誉,我们作为保障力量决不能拖了后腿!”那天,王怀凤和另外一名战友二话不说,顶着炎炎烈日,钻进车底不吃不喝“连轴转”。

    他们的手上、脸上、工作服上沾满了油渍泥垢,油污又和汗水交融在一起,使得身上又粘又痒。但时间从不会因困难而停转,即使再苦再难,他们也不能有丝毫松懈。最终,王怀凤他们仅用6个小时,便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

    次日决赛场上,我方参赛车辆纵横驰骋,最终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当王怀凤看到我方驾驶员登上领奖台的那一刻,他的心里也无比激动与兴奋。“虽然我们身在幕后无法站在台前领奖,但只要能看见五星红旗在国外赛场高高升起,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从赛场归来,王怀凤感触颇多:一方面,由于现有修理工具的限制,对这次参赛车辆上一些零部件的拆卸相当费时费力。要是平时任务较重时或是身处战场上,都将是影响修理效率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赛场上参与保障的修理技师都是各单位经验丰富、能力强悍的技术骨干,能够关键时刻打硬仗。但在基层部队,修理技师队伍的力量水平参差不齐,而且人才队伍极易出现断档情况,形势不容乐观。

    王怀凤思来想去,觉得要想全面提升基层部队的装备修理能力,就必须尽快培养出更多人才,而且要更加注重培养人员的创新意识。

    王怀凤正向战友传授经验。王小夏 摄

    在成为连队修理技师后,王怀凤借助各项任务开始不断给年轻同志传授经验,将自己的技术心得倾囊相授。如今,他带出的多名“徒弟”已经成为连队的修理骨干,并在上级比武中摘金夺银。

    群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2022年,王怀凤所在连更是成为战区唯一一支年度车辆验收合格率达到100%的连队。

    荣誉是全力拼搏的成绩,更是继续前行的动力。在取得亮眼成绩的同时,王怀凤凭借自己多年的修理经验,带领团队在修理装备的过程中对原有工具进行设计改良,还研发出了许多新型修理工具,并申请了多项专利。他们研究创新的10余项成果,在该旅修理单位中推广应用,受到好评。

    “如今,新装备列装部队的速度越来越快、型号越来越多、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都要及时跟上。”整理了一天中修认证材料的王怀凤直起身子舒展舒展腰背,颇有感触地说道。

    此时,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映照在修理工间内的战车甲板上。王怀凤抬眼望向这些修理完毕等待交付的战车,嘴角不禁向上扬了扬。

    明年,王怀凤所在连队又将接收多个新式装备的中修认证任务。他和战友们也将继续在强军兴军的征途上跑出属于修理尖兵的“加速度”。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