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军视人物

    “我们都愿意上冯连长的课”

    ■杨心柳  徐永吉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海  洋

    “冯连长的课又要开始啦!”

    夜幕降临,第79集团军某旅营区,几名战士脚步匆匆,向活动室走去。他们口中的冯连长,是该旅某防化连连长冯彩庆。

    “左手举到头上,掌心盖住头顶,这个就是‘掩护我’的意思……”走到活动室,一串洪亮的声音很快传了出来。

    活动室里,只见四五个人围坐在一个野战桌旁,迷彩桌布上,几个笔记本散落摆放。一名上尉正拿着马克笔,在白板上写写画画。粗糙结实的大手,在白色背景下格外显眼。

    “今天连长的课是特战分队战术常识,这可是他的老本行啊!”一名老兵一边记笔记,一边小声向旁边的战友介绍。

    “我们都愿意上冯连长的课。”课后,说起冯彩庆的传奇故事,防化连的战士如数家珍,“咱们连长以前是特种兵,多次在比武场上摘金夺银,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多次被上级表彰……”

    熟悉冯彩庆的人,对他的成就毫不意外:他是训练场上的“拼命三郎”,养成了爱琢磨的习惯。随时随地思考、讨论、总结,是他在各类比武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每次比武跟高手过招,都让我看到自己的差距,不用心琢磨,早就被甩下啦。”授课完毕,冯彩庆坐了下来,也谈起自己讲课的初衷。

    “刚开始就是找人聊天,向人请教,后来慢慢变成了互相讨论,也没有固定地点和形式,有时候还会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几笔。”冯彩庆说。

    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为了让大家在专业技能、战术课目上有更大进步,冯彩庆开始有意识地研究相关教材,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分享心得。

    如今,冯彩庆的课堂内容不断升级。其他军兵种的战术原则、兄弟部队的装备参数、体系练兵的基本常识,不断涌入大家的视野。思想的燧石,也在一次次的碰撞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蝉鸣渐息,晚风习习。走出活动室,一轮圆月高悬空中,见证着这群年轻官兵,向思维战场发起的突击。

    一位防化连连长的“体系思维”

    ■郭晓航  佟  皓  刘宜明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海  洋

    训练结束,第79集团军某旅防化连官兵对车辆进行深度洗消。刘宜明 摄  

    思维的“闪电”,走在转型的“雷鸣”前

    “工兵破障时,我们防化兵应处在什么位置?”

    一道普通的战术研练题目,让第79集团军某旅某防化连连长冯彩庆陷入沉思。

    放在以前,冯彩庆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在隐蔽地域待命。”只有工兵破障成功、开辟通路后,防化兵才能前出作业,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如今,这道原本有着明确答案的问题,却让冯彩庆的思维发散开来。

    “破障是体系作战的重要环节,很多战例表明,战斗之所以失败,就是在破障这一步栽了跟头。如果工兵受挫,再派其他力量前出协同,破障就会付出沉重代价,后续任务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在没有步兵等力量支援的情况下,防化兵也要做好协同破障的准备。”思索再三后,冯彩庆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体系、协同、联合……这些词汇,如今频繁出现在了冯彩庆的口中。

    “一个连长琢磨‘体系’‘联合’这些事,搁到以前,会有人笑话我闲操心了。”如今,听着冯彩庆口中的这些熟悉的词汇,一旁围坐的连队官兵并未感到惊讶,反而积极地加入到讨论之中。

    这种改变,源于一次研讨观摩活动。

    那次活动中,作为演示课目的组训者,冯彩庆以精巧的设计和专业的表现,给来自其他军兵种的战友留下深刻印象。在交流环节,一个突然而至的问题,却让冯彩庆额头上渗出了汗珠。

    “如果我方舰船受到敌人化学武器攻击,洗消作业该如何开展?”虽然有着丰富的防化作业经验,但这一问题还是让冯彩庆卡了壳。

    时间仿佛停止了。思索再三后,冯彩庆只能将地面洗消的流程再次复述一遍。

    “对舱体内的精密仪器进行洗消,选择哪种洗消液”“远离地面,洗消剂储量有限,如何在控制消耗的情况下达到洗消效果”……冯彩庆刚回答完上一个问题,一连串新的问题接踵而至。

    当时,冯彩庆望向连队的几名骨干,大家的表情同他并无二致,诧异之后便陷入沉默。

    “这些问题虽然陌生,却并不‘超纲’。防化分队本来就要配属保障其他部队,不熟悉兄弟部队的装备特性,怎么能做好防化保障呢?”那天,本来担负教学任务的冯彩庆,在演示结束后变成了“参训学员”,向来自各军兵种的战友请教任务特点和技战术细节。

    “如果没有想过为舰船洗消的场景,恐怕任务来临那一天,连最简单的抗眩晕问题,也能成为我们的拦路虎。”从那以后,这件事成为冯彩庆常挂在嘴边的一个例子。

    军事专家说,一支部队只会在指挥员的思维空间里成长。基于这种认识,冯彩庆把自己的思维革新,当成撬动连队转型的支点。

    “体系思维应是新时代官兵的基本功。”如今,这名普通的防化连连长,正逐渐成为体系练兵的“引导员”,试图引领全连官兵的思维,奔赴更为广阔的体系空间。

    训练间隙,战友之间分享成长故事。林金森 摄

    摒弃“无效的险难”,关键要戳到体系的“痛点”

    一次侦毒作业的协同“妙解”,让一场原本普通的防化训练,有了值得反复品咂的别样味道——

    穿戴防护服、取出侦毒管,采集目标样本……在硝烟弥漫的染“毒”地域,面对多个空白点、混合点的复杂情况,侦毒专业骨干潘庆龙并未一检到底。在进行初步判断后,他根据不同染毒点侦毒难度的高低,选择自行侦检或后送化验,前后方协同完成侦检任务。

    “面对熟悉的作业任务,专业骨干没有直接侦检,而是‘放弃’这唾手可得的诱人‘战果’,选择将部分样本交由后方化验,这正是体系思维指导下的一招‘妙解’。”在冯彩庆看来,能够克制个人“炫技”的欲望,根据作业难度科学分配任务,要比个人成绩取得突破更为难能可贵。

    曾几何时,连队侦毒专业的险难训练,始终是个人“绝招”的比拼。

    “就像互相‘刷分’一样,你5分钟能侦检出3种毒剂,我就要侦检出4种、5种。”冯彩庆清楚记得,在这种相互较量的氛围下,大家的专业技能确实有了明显提升。

    然而,这就够了吗?

    很快,一次侦毒作业的失利,让这种训练的弊端暴露了出来。

    那次冬季侦毒训练中,由于气温突降,正在作业的潘庆龙发现侦毒管内试剂没有发生反应。手忙脚乱中,他连忙按下加热按钮,对侦毒管进行加热。

    可在夜暗条件下,试管颜色显示仍不明显,一时难以分辨毒剂种类。最终,潘庆龙耗费了大量时间,才将毒剂种类全部判明,连队整体侦毒效率受到影响。

    “遇到突发情况,为什么不和几个组员分工协作,或者把毒剂样本送到后方协同侦检?”面对冯彩庆的疑问,潘庆龙懊恼地直呼“没想到”。

    “‘没想到’的背后,是单兵作业的惯性,更是体系思维的缺失。”一个“没想到”,让冯彩庆开始反思训练背后的深意。

    “把一招一式练到极致,让高招绝招成为‘肌肉记忆’,是一种难得的练兵境界。但练兵倘若只是‘画延长线’,看似难度在不断提升,实际上边际效应已经明显递减。”在同连队骨干反复讨论辨析中,大家对“险难”二字有了新的认识。

    “就好比你练成了‘降龙十八掌’,但下山一看,人家已经用上了‘百步穿杨’的狙击枪。练好功夫没错,但明明有更好的训练方向,咱们不能视而不见。”为了让更多官兵能够理解,冯彩庆采取了一种更为通俗的表述方式。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在新思路的引导下,官兵们不断擦亮“体系之眼”,打开全新视界。之后的训练中,各专业骨干一方面继续锤炼肉眼观毒判毒、辐射仪听声报数、极速防护等“独门绝技”,另一方面主动寻找体系能力的短板弱项,使各专业课目接受体系淬炼、发挥整体效益,体系能力成为撬动战力提升的杠杆,不断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步入体系之网,“边角位”也是舞台中心

    “连长以前竟然是特种兵,还立过一等功?”

    揣着特战梦入伍的新兵周进,没想到自己分配到了防化连。正当他垂头丧气之时,班长的一席话让他惊讶不已。

    特种兵、一等功……这些字眼,跟眼前这个摆弄侦毒管、防护服的连长实在不搭边,周进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这是我参加全军特种兵比武时的场景……”一次讲课,冯彩庆拿出一张照片,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周进才确信,照片中那个摘金夺银的特种兵,正是眼前这位有些不起眼的连长。

    “以前我也有这种感觉,刚从特战转岗到防化时,也觉得这专业不起眼,哪有以前当特种兵威风啊。”可后来,转岗后第一次演训,就转变了冯彩庆的想法,让他直呼“没想到”——

    没想到,防化兵的作用竟如此重要,没有发烟专业进行烟幕遮障,后续部队的人员装备几乎寸步难行;没想到,防化兵的任务竟如此危险,与毒为伴,无畏逆行,为兄弟部队扫清毒瘴;没想到,防化兵的功能这么齐全,观测、侦察、防护、洗消、喷火,每个专业都是战场上的重要角色……

    “那时我才真正理解什么叫‘配属不是配角’,未来体系作战,我们随时可能站在排头,随时可能步入战场‘C位’。”冯彩庆感叹,那种颠覆感令他至今难忘。

    观念颠覆,带来本领恐慌。

    “拿着固定扳手拧螺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想要拧各种型号的螺丝,得让自己变成活动扳手。”要为各类兄弟部队提供防化保障,想在危急时刻做到独当一面,都考验着防化兵的主角担当和体系能力。

    融入体系之网,要求既练好本职,又超越本职——

    如何在戴着防毒面具时进行精度射击,为其他分队提供火力支援?戴上面具,光线晦暗、视野逼仄、镜片朦胧,冯彩庆总结出“轻贴、闭气、微抬头”的射击要领,一次次专攻精练后,官兵的射击精度已经接近无防护条件下的水平。

    如何在全身防护状态下穿越障碍,跟上兄弟部队的进攻节奏?冯彩庆选择把穿防护服长跑作为“热身”,再搭配搬器材箱接力跑、翻越网墙、脚踩绳索通过“水域”等训练课目,确保自己在缺氧、眩晕状态下,也能保持行进速度。

    “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要练的课目也太多了。”经过不断“跨界”训练,冯彩庆将最初一个个“没想到”,变成了一个个“去做到”。

    “现在大家都知道体系的重要性,但对于基层官兵来说,这种能力的形成需要时间,它不会像电灯那样,一按开关就有了电。”在冯彩庆的影响下,这种能力恐慌不断蔓延,“跨界”训练,成为全连官兵步入体系之网的一条新路。

    不仅要往脑子里“塞东西”,更要让它“转起来”

    “我是一连之长,也是指挥链上的一个节点。”如今,每次训练前,冯彩庆总会这样提醒自己。

    道理简单,但能否做到,效果大不相同。

    一次,营里统一组训,各连队课目、任务不尽相同。由于自己连队参训官兵不多,受到“沾染”程度较轻,冯彩庆决定采取更为快捷的单兵洗消方式。

    “这就够了吗?”部署任务前,冯彩庆再次问自己。

    当他扫视训练场,看到其他几个连队的官兵仍在鏖战,各型车辆不断进出“毒区”时,心底忽然冒出另一个想法。

    “虽然我们连队任务较轻,但兄弟连队人装出动多,用单兵洗消的方式肯定不能满足需求。等到他们完成任务后再架设洗消架,岂不是全营的作业时间又要延长?”想到这里,冯彩庆立刻向营里请示,由他们来搭设洗消架,负责全营后续的洗消作业。

    “能为上级分担困难,提高整体的作业效率,比自己拿金牌还高兴!”冯彩庆的想法,得到了营里肯定。最终,全营整体作业用时明显缩短。

    要想在体系战场自由驰骋,不仅要往脑子里“塞东西”,更要让它“转起来”。

    冯彩庆曾遭遇过这样的尴尬事。

    一次演练,冯彩庆收到“与上级失去联络”的特情通报。紧急时刻,他立即组织人员排查有线通信线路,并启用其他通联手段,却还是因耗时较长被上级批评。

    “应对措施没出差错,虽然多费了些时间,但没啥大问题吧?”面对批评,冯彩庆有些不解。

    “你们旁边就有营指挥所,在花费大量时间恢复自己通信的同时,有没有考虑过利用营指挥所的通信手段,解燃眉之急?”营长的一句话,让冯彩庆顿如醍醐灌顶。

    “同处一张网,却不懂得借助别人的力量。”冯彩庆后来反思,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缺乏体系思维。

    “董彬彬,跟我一块到机关‘取经’去!”训练结束,冯彩庆拉着排长董彬彬,一起到机关各科去“串门”。

    在参谋部的作训、侦察等科室,他们见缝插针向人请教,了解本级和上级的训练计划、方案;在保障部的运输投送、装备维修等科室,他们在现场逐个请教,熟悉友邻部队的装备特点……

    野外,夜幕悄然降临。晚风轻拂,带来阵阵凉意,也将冯彩庆的思绪,吹向无尽的远方。那里,是体系制胜的未来战场。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