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老兵风采

    安徽“最美退役军人”、九旬老兵严明友扎根乡村从教70余年——

    生命如歌 赤诚如初

    ■解放军报记者  李倩  特约记者  梅良仿

    严明友在课间为学生们讲解唱歌要领。

    严明友在课堂上教唱歌曲。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梅良仿 摄

    2021年清明节前夕,严明友在定远县藕塘烈士陵园参加祭扫活动时发言。吴亚雅 摄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走进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朱湾小学,耳边传来响亮的童声合唱和清脆的琴声伴奏。循声而去,在教学楼的音乐教室,记者见到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94岁老兵严明友。

    满头银发、身材瘦小的严明友,神情专注地端坐在电子琴前,布满皱纹的枯瘦手指,随着曲调变换在琴键上不停地“跳跃”。

    讲台下,一排排课桌前,仰起一张张稚气又认真的脸庞,教室里流淌出清澈的童声。学生们眼前,黑板的上方,装饰着一条红黄相间的五线谱,沿着蜿蜒的曲线标有10个彩色大字——“音乐是净化心灵的阶梯”。

    从13岁那年在新四军队伍里与音乐结缘,严明友的人生就与歌声、琴声相伴。歌声与琴声,伴随着青春昂扬的他在炮火硝烟中激励战友,伴随着银发如丝的他在三尺讲台上播撒种子。

    “当兵是为国家奋斗,是很光荣的事”

    严明友的办公桌上,堆着一摞厚厚的宣纸,每一张打开后都一米见方。那是他用毛笔一笔一画写成的一张张歌曲简谱。每次上课时,严明友都会小心翼翼地把简谱贴在黑板上,作为当天授课的内容。

    曲谱中,记者看到一首不太熟悉的歌曲,《新四军军歌》。“这是我当兵时学的。这首歌很雄壮、很有气魄,那时我们经常给大家唱,用来鼓舞士气,团结大家去革命、去抗日。”严明友说。

    严明友少年时,家乡朱湾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抗击日伪军的重要战场。敌人的凶狠残暴、新四军的英勇善战,让年幼的严明友立志参军抗日,“当兵是为国家奋斗,是很光荣的事。”

    1942年冬天,经堂兄介绍,13岁的严明友如愿成为一名新四军战士。因为年纪尚小,部队安排他去文工团报到。从此,这个不识谱的农村孩子,走进音乐的世界。

    在文工团,虽然不用上阵杀敌,也要常常奔赴战斗一线为官兵慰问演出。短短5个月里,严明友学会数百首歌曲,还成为团里的男高音。

    “大伙儿穿着草鞋唱歌,不为名不为利,只为了抗日,为了革命。”严明友记得,向敌人发起反攻时,他们与战友们一起唱《新四军军歌》;战斗胜利时,整个阵地齐唱《义勇军进行曲》……“那时候我才觉得,音乐很美也很重要,能带给人们一往无前的勇气!”严明友感叹。

    遗憾的是,由于新四军实施精兵简政,年纪尚幼的严明友1943年离队回家。回家后,严明友继续读书,却始终没有放弃从军志向。1948年,他再次入伍,成为一名文化教员,直到1952年复员回乡。

    “部队教给我太多太多,我受党的教育培养,习得了无产阶级革命品质。”虽然两次入伍时间都不长,但经过部队大熔炉的淬炼,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即使离开了军营,严明友依然把军装“穿”在身上。

    当时,23岁的严明友被安置在当时的安徽省盱眙县(现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文教科当会计。坐在办公室里拨算盘、记账本,别人眼中体面轻松的工作生活,却不是严明友想要的。当了63天会计后,严明友辞去工作,打起背包高高兴兴地前往偏远的盱眙县大庙小学,从此走上教书育人之路。

    38年间,由于乡村学校师资匮乏,严明友教过语文,教过政治,教过音乐。如今是朱湾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宋运动记得,上小学时同学们最喜欢严老师的课,因为能听到很多战斗故事。组织春游和秋游时,严老师还让同学们站队列、扛红旗,一路行军一路歌。

    “教孩子唱歌是很愉快的事,再苦再累也觉得甜”

    1990年,严明友从定远县朱湾中学退休。按规定原本可以享受离休待遇,但他婉拒了。“想想那些为革命牺牲的烈士,和他们比起来我幸运多了。党培养我这么多年,我不能向组织伸手要待遇、要福利。”严明友说。

    退休后的严明友,没有选择颐养天年。看到不少乡村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心里不踏实”的严明友决定重返讲台,义务为多所乡村学校的学生教授音乐。

    “音乐对孩子们来说是‘必需品’。”热爱音乐的严明友深谙音乐启迪心灵、点亮心智的作用,“给孩子们带去欢乐的同时,音乐也可以教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好好读书、立志高远。”

    在严明友的音乐课上,音乐教育和爱国教育、思政教育相互交融。他不仅教学生们唱红色歌曲,还给他们讲歌曲背后的革命故事和做人做事的道理。

    教唱《黄河大合唱》,严明友动情讲述自己在抗日战场上亲眼目睹的那些前仆后继的英雄故事,让学生们红了眼眶。

    教唱《学习雷锋好榜样》,严明友拿出《雷锋日记》给学生们诵读,教育他们以雷锋为榜样乐于助人、团结友爱。

    …………

    “严老师教我们唱很多歌曲,让我们明白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是前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学生们的心声,让严明友很欣慰。“有些孩子不敢开口唱歌,课堂上我和他们一起大声唱。”严明友说,乡村学校里留守儿童多,音乐对他们来说不只是歌曲,也是情感的表达、自信的培养和梦想的启发。

    30多年里,朱湾镇的乡间小路上,总有严明友身着蓝布衣、背着磨得泛白的双肩包往返的身影。尽管他的身姿有些佝偻,但沉稳的脚步伴随着一板一眼的摆臂,一如当年走在行军途中。

    “课其实不多,一星期上11节。朱湾小学上6节,复兴小学上5节。”如今已94岁高龄的严明友,希望趁着自己能走能唱,多教给学生们一些歌曲。

    年过九旬,为何还要如此辛苦?面对记者的疑问,严明友的回答云淡风轻:“我退休了,自得其乐做点工作不算什么。我一生不用两个字——‘苦’和‘累’。教孩子唱歌是很愉快的事,再苦再累也觉得甜。”

    “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缅怀烈士,更要激励后人”

    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瓦房里,一张桌子和一张床几乎就是严明友家中的摆设。严明友也有珍视的宝贝,是装在一个玻璃杯里的几枚子弹。

    这几枚子弹,是散葬烈士墓迁葬到朱湾镇东圩烈士陵园时发现的。

    东圩烈士陵园长眠着95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这座陵园的建设,离不开严明友的奔走倡议。

    1946年5月,严明友亲眼目睹发生在家乡的东圩战斗。当时,新四军二师六旅十八团与驻扎在东圩的国民党军一个独立营展开战斗。战斗结束后,二十几名新四军烈士遗体被当地群众立碑掩埋。随着岁月流逝,因当地农田规划,烈士墓区面临被淹风险。严明友四处奔走,将撰写的东圩战斗相关情况交给有关部门。在其他新四军老兵的共同呼吁下,2011年东圩烈士陵园建成,散葬烈士墓得以集中迁葬。“我们不能忘记来时的路,要缅怀烈士,更要激励后人。”严明友说。

    修建东圩烈士陵园,严明友带头捐款2000元。2014年,朱湾镇政府修建“大户刘战斗纪念碑”,严明友再次捐出3000元。“严老师这辈子没什么积蓄。”宋运动说,过去很多学生家里穷,他就把自己的口粮送给他们。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他又把退休金都捐了出去,自己却舍不得买一身新衣裳,一碗面条、一盘青菜常常就是一顿饭。

    “革命战争年代,虽然生活艰苦,但同志之间感情真挚,都以帮助他人为快乐。这种优良传统不能丢,要继承和发扬。”严明友说。

    严明友的上衣口袋里,一直装着一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登记表,上面写着一段话:“我的一切器官捐给品德好的工人、农民、战士患者。死后免掉一切丧仪,速速送到接收站,盼不误时……”

    这是严明友担心自己有一天突然离世而做的准备,也是他为自己选择的最后一次奉献。

    制  图:扈  硕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