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 老兵风采

    临近新中国成立74周年之际,聆听3位九旬老兵讲述赤诚报国的军旅故事——

    生命,为祖国燃烧

    ■罗艺  马斌

    浴血冲锋

    “打好这一仗,向新中国献礼”

    “我为谁人来打仗,我为谁人扛起枪,为革命,为祖国……”铿锵有力的歌声,来自93岁的老兵凌行正。74年前,在“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口号的感召下,凌行正参军入伍。行军的队伍里,老兵们教他学唱了这首歌——《我为人民扛起枪》。这是凌行正一生中最喜欢的一首歌,“只要一唱起它,就好像闻到了硝烟、听见了炮响,回到战火纷飞的激情年代。”

    “入伍后的第一个考验,就是跋山涉水、长途行军。我们穿着草鞋、打着绑腿,背着背包、水壶、米袋子,每天要负重行走七八十里地,双脚打满血泡,双肩磨出血印子。到了宿营地,就要马上展开群众工作,‘院扫光、水满缸’……”然而,凌行正从来不觉得苦,从老百姓亲切、感激的眼神中,他渐渐理解了那首歌的含义,“当兵打仗就是为了全天下的穷苦人过上好日子,就是为了解放全中国”。

    1949年9月,凌行正随部队挺进湖南,准备对国民党白崇禧部发起进攻。“我记得,10月1日那天,下了点小雨,山野间都是雾气。我们在阵地上帮助炮连搬运炮弹,进行战前准备。大家士气高涨,就等着一声令下,歼灭顽敌。”

    突然,指挥所里电话铃声响起。“我们等来的不是发起进攻的命令,而是在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喜讯!”凌行正眼含泪水,继续讲述激动人心的场景,“阵地上如同炸开了花,大家高兴地跳啊、笑啊,把军帽高高抛起,相互紧紧拥抱在一起,边流泪边高喊,‘我们有自己的国家了!中国共产党万岁!’”

    激动不已的凌行正当即跳上马鞍,指挥大家唱起歌,就是那首他最熟悉的歌:“我为谁人来打仗,我为谁人扛起枪,为革命,为祖国,我为人民扛起枪……”

    那一晚,凌行正和其他文工团队员们连夜赶制了一面“国旗”,交给突击连连长,“当时,我们从电台里的消息得知,新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大家就在一面红旗上绣了5颗金色的星星!”

    战斗打响后,战士们高呼着“打好这一仗,向新中国献礼”,冲向敌人的阵地。“那次战斗非常惨烈,连长身负重伤,许多战友牺牲了。最后,是炊事班一名老班长,将这面‘五星红旗’插上了敌人阵地的制高点……”

    金戈铁马远去,岁月长河奔流。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迎接新中国的,不仅有齐鸣的礼炮,还有炮火硝烟中高高飘扬的血染的“五星红旗”。

    保家卫国

    “一把炒面一把雪,我们依然打胜仗”

    “您14岁就参军入伍上了战场,害怕吗?”

    “当兵不怕死,我原本就打算牺牲自己报效祖国!”

    92岁老兵冯志诚,人如其名,一生至诚报国。解放战争、川西剿匪、抗美援朝……细数往昔峥嵘岁月,1945年入伍的冯志诚感慨万千,最难忘的是70多年前和战友一起跨过鸭绿江,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祖国的尊严。

    1951年3月,冯志诚随部队赴朝。“一入朝就开始急行军,每夜奔袭百余里,仅用10多个昼夜就到达指定位置伊川。”回想当年,冯志诚的眼底好似燃起火焰,“敌军的侦察机整日在头顶飞来飞去,我们只能白天隐蔽、夜间机动,硬是用两条腿跑过敌人的车轮子!”

    “方形山,方形山……”交谈中,冯志诚指着书桌玻璃板下压着的一张朝鲜地形图,一次次提起这个地名。

    方形山位于朝鲜金城以东、北汉江东侧,2公里长的山梁由北向南绵延5个山头。1953年,南朝鲜军400余人以坚固工事为依托,据守此地。

    “敌人将各个山头以堑壕环绕,由内向外布设两层暗火力点,并挖有防炮沟、地堡,布设大量地雷。1953年5月,师团领导多次部署研究,最终决定把右侧后主攻任务交给我们团!”为最大限度缩短接敌距离,减少人员伤亡,时任团作训股长的冯志诚和团领导一同商定了作战方案:攻击前一天,先以两个连隐蔽进至敌侧后潜伏,待夜间炮火准备完毕后,突然发起进攻。

    5月26日夜,冯志诚带领两个连悄无声息进入指定地域,在敌人眼皮子底下潜伏一昼夜。

    “27日22时5分,我方百余门火炮同时发起攻击。7分钟后,两个连如神兵天降冲入敌人阵地,展开肉搏战,13分钟后占领敌阵地。”冯志诚回忆,此后几天,敌人在大量飞机、坦克的支援下对方形山阵地发起20余次反扑,均被击退。

    “看看,我当年缴获的战利品……”冯志诚拿出一张照片,兴奋地介绍,“这是指北针和充气褥子。当年,敌人装备好啊,睡充气褥子、吃肉罐头、裹鸭绒被。我们呢?睡坑道,偶尔能铺上点稻草,一把炒面一把雪,我们依然打胜仗。靠什么?靠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两个月后,《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冯志诚亲手将一块界牌插在军事分界线上。

    这是正义与和平的伟大胜利。经此一战,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加速迈向现代化。从朝鲜回国后,冯志诚进入原解放军总高级步兵学校学习,此后一生致力于研究、教授军事战役学,为人民军队发展建设贡献力量。

    隐姓埋名

    “我愿从此舍家为国”

    60多年前的一天,军医白步云和战友们毅然踏上西行的列车。不知道去哪里,不知道要去多久,火车载着他们驶向陌生的远方。他们也将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那片即将抵达的热土上。

    “那是位于新疆罗布泊腹地的一片戈壁,却有个美丽的名字叫马兰……”初秋的一个午后,93岁高龄的白步云缓缓打开记忆的闸门,讲起那段鲜为人知的军旅往事。

    到达马兰基地后,白步云和战友们才得知即将参与的是核试验这项伟大而秘密的任务,“上万名军人和科技人员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大家说着不同的方言,却有着共同的心声——我愿从此舍家为国!”

    隐秘而光荣的事业需要无私的精神去支撑,也需要严格的纪律去维护。白步云回忆,当年第一堂思想政治课,就是全面系统的保密教育。

    “我们集体宣誓,坚决遵守保密守则,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从此做隐姓埋名人。”后来,白步云的父母多次辗转来信询问他在哪个单位,干什么工作,白步云始终没有告知,20年间也不曾回家一趟。

    “慢慢地,家人和我疏远了。”白步云重重地叹了口气,哽咽道:“改革开放后,‘两弹一星’工程逐步解密,我才返乡探亲。遗憾的是,父母已经不在人世,但我相信九泉之下他们一定会理解,我们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刚到马兰时,举目皆是戈壁荒漠,基地建设刚刚展开,条件非常艰苦,数万名创业者叫响了“以场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埋在罗布泊”的英雄誓言。白步云回忆:“我们住帐篷、睡地窖,喝苦水、战风沙,以昂扬斗志战胜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建起核试验基地,还把 ‘死亡之海’变成绿洲,并赋予充满诗意的名字。”

    建在孔雀河畔的兵站、医院,叫开屏兵站、开屏医院;试验场区女同志的宿营地,叫“木兰村”;场区的气象站,叫阳平里,还有蜻蜓山、白云岗……耄耋之年的白步云,一口气说出了一连串美丽的名字。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爆发出惊天巨响,轰动世界。那一天,所有“马兰人”都流下激动的泪水……

    “我亲眼见证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见证了新中国核事业的起步与发展,见证了一代代‘马兰人’燃烧青春和生命为国铸盾……人生中能有这样的经历,无上光荣、无怨无悔!”

    半个多世纪过去,白步云还是会常常拿起放大镜,在地图上一遍遍寻找那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名字……如今,那里马兰花开正艳,新时代革命军人正勠力前行,奋进在强国强军的新征程上!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