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军校

    一所军校的梦想征途

    ■解放军报记者 陈典宏 张 琳 特约记者 王微粒 通讯员 孙程浩

       国防科技大学学员列队行进。张龙 摄

    秋高气爽,天高云阔。星城长沙的空气里,弥漫着桂花的芬芳。

    国防科技大学迎来70华诞之际,又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怀揣梦想,跨进这所全军最高军事科技学府的大门。

    时代大潮,浪奔浪涌;岁月更迭,梦想指引。一张张青春勃发的面孔,构成了这所军校70年的青春年轮,续写着这所军事科技学府的光荣与梦想。

    1953-2023,春秋70载,是一个起点向另一个起点的冲锋。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每个历史关键节点,都有来自这所军校的重要贡献。

    2013-2023,新时代十年,是一个梦想对另一个梦想的召唤。新时代的国防科大人用一次次冲锋,向党和人民报告——强军有我,请党放心,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时间,是衡量使命的尺度;冲锋,是国防科大人不变的姿态。从“哈军工”到国防科技大学,从松花江畔到湘江之滨,这所军校为军向战、奋进一流的脚步从未停歇,始终与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走过70年,一代代国防科大人将青春和生命融入强国强军征程,一次次吹响奋进的号角。

    目光

    目之所至 心之所向

    2013年11月5日,橘子洲头,枫叶正红,国防科技大学校园里,洋溢着浓浓的欢庆氛围。

    这一天,习主席视察国防科技大学,首先检阅了干部和学员方队。

    统帅殷切的目光,关注着这所军校的发展,寄予着深深的厚望:“努力把国防科大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持。”

    这一天,统帅的殷殷嘱托,传遍了整个校园,传遍了神州大地。

    4年后的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向新调整组建的国防科技大学授军旗、致训词,标定出学校新的历史方位——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

    时代的列车,呼啸向前;年轻的梦想,越飞越高。那一年,国防科技大学智能科学学院学员路阔带着团队走上了国际无人系统创新挑战赛的领奖台。

    时代始终眷顾着国防科大人,统帅始终关注着国防科技大学。2023年9月1日,又一个令国防科大全体师生倍感振奋的日子。习主席致信祝贺国防科技大学建校70周年,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

    习近平强调,希望国防科技大学以建校70周年为新的起点,深入贯彻新时代强军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坚持面向世界军事和科技前沿、面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勇担时代重任,锐意开拓进取,大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加快国防科技自主创新步伐,努力在实施科技强军战略、人才强军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作出更大贡献。

    胜利是永远的报告词,冲锋是始终的进行时。

    路阔天高,一路追梦。今年,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学员,路阔放弃留校机会,毅然奔向科研一线。

    在统帅关注的目光里,许许多多国防科大人像路阔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出发,向着为军向战的高地奋力冲锋。

    如今,冲锋的队伍里又迎来一批新面孔。来自首都北京的双胞胎姐妹张孜卓、张孜越,接过军人父亲的接力棒,走进国防科大校园;大一新学员英俊一家人四代从军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就读于四川绵阳中学的15位同学,相约一起报考国防科技大学……

    每次走过训词墙,博士研究生学员杨路易都会驻足凝望:“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告诉你,你是被寄予厚望的,你必须做出成绩来。”

    2022年11月3日,梦天实验舱与天和核心舱第三次对接,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进入收官阶段。28岁的杨路易参与研制的机动规划软件,为空间站建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统帅关注的目光,是导航的明灯,映照着一支军队对人才的殷殷期盼。

    物理现象中,处于共振状态的系统,受到外界激励后,会产生几何级数的放大作用,振幅显著增大。与时代共振,与人民军队同行,国防科技大学征途如虹——

    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骢、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容易、辽宁舰第一位女值更官宋美燕、“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曾文龙……这份长长的毕业学员名单,仿佛校史馆穹顶之上的“银河”,标记着国防科技大学人才建设的坐标。

    银河璀璨,天河灿烂。天河超级计算机,问鼎世界超算之巅,正在以每秒亿亿次的中国速度,撑起大国崛起的运算底座;北斗组网服务全球,在距地面3.6万公里的中国高度,俯瞰世界导引未来……崛起的“新高地”上,国防科大人正在书写新的追赶史、拼搏史。

    “我们怎样,未来军队就怎样。”高考前,孙鼎铭将国防科技大学作为“非上不可”的唯一志愿。如愿收到录取通知书后,这位新学员一人一车骑行23天,行程近1470多公里,穿越4省到校报到,只为磨砺自己的意志。

    周末,该校学员俱乐部里,激烈讨论声不绝于耳:“等离子武器能否从幻想走向真实的战场”“超高音速武器的未来何去何从”……

    目之所至,心之所向。在统帅深情的目光里,国防科大人一次次踏上远征,看见了更远的远方。

    脚步

    夜以继日 全力以赴

    炎炎夏日,秦岭深处,硝烟弥漫,一场带实战背景的军政融合训练正在进行。

    分队战术、侦察行动、实弹实训……一群来自国防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学员,在这片丘陵地域摆开战场,斗智斗勇。

    “博士硕士,首先是战士!”从课堂到训练场,这一幕折射着国防科技大学办学理念的迭代升级。

    “战场是军人教育最直接的课堂,搞教学做科研必须从部队中来,到部队中去。”该校一位教授告诉记者,新时代十年,学校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培养学员的思维训练和应用能力成为重中之重。

    从某基地代职一年归来,这名全军优秀教师带着部队的实际需求,一头扎进课程建设中。如今,该校骨干教师到部队任职代职、当兵锻炼、参加演习演训,已成常态。

    “习主席视察学校时明确提出,要坚持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的需要。”这位教授说,学校的每一次转型跨越,都是时代塑造的“大手笔”;统帅的殷殷嘱托,是师生们奋进的强大动力。

    “气象海洋保障是大国博弈的重要战场,谁能够认识海天、经略海天,谁就掌握战场的主动权。”深耕气象海洋领域30余年,一位研究员几次改变主攻方向,从无丝毫怨言:“国家需要什么,打赢需要什么,我们就研究什么。”

    夜以继日,全力以赴。这位研究员和团队用30多年时间,从无到有研发出多代全军数值天气预报系统。

    在国防科大人眼中,与时代共振,按部就班永远只是追赶者,敢于创新才能成为领跑者。

    第一艘潜艇、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艘水翼艇和气垫船、第一个超音速风洞、第一个现代弹道实验室、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新中国国防科技高地上的诸多第一,相继在这里诞生。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六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

    作为从国防科技大学走出的中国空间站第一位航天飞行工程师、时年36岁的博士航天员朱杨柱,开始执行中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太空没有极限,期盼学弟学妹们,向着科技高地不断冲锋!”当国防科大人的飞天梦想实现后,等待他们的,是星辰大海。

    时代扑面而来,转瞬成为历史。今天,沐浴着改革强军的东风,国防科大重建重塑、换羽高飞。

    新时代十年,一份长长的成绩单,标注着这所军校奋力奔跑的急速脚步: 9人入选两院院士,700余人次入选军队级以上人才工程计划和奖励表彰项目,68门次课程获评国家级精品(一流)课程,18项成果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504人次在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奖……

    征程

    奋进一流 征途漫漫

    京广铁路,从国防科技大学校园内穿行而过,把学校一号院一分为二。这条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通向未来,也连接着昨天。

    1954年,作为第一批从高中考入“哈军工”的学员,钱七虎至今还清晰记得录取通知书上毛泽东同志给“哈军工”的训词: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迫切而光荣”这几个字,钱七虎记了一辈子,也奋斗了一辈子。

    当梦想成为光荣,光荣又开始孕育新的梦想。2018年,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钱七虎,成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两名获得者之一。2022年,这位从“哈军工”走出的著名岩石力学和防护工程专家,又获得人民军队最高荣誉——“八一勋章”。

    奋进一流,征途漫漫。70年来,国防科大人血脉中蕴含的奋斗基因,传承至今,历久弥新。

    “世界一流,就是世界第一。”这是学校全体“天河人”的硬核标准。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当天,“天河”E级计算机关键技术验证系统再获单源最短路径、大数据图计算能效两项世界第一。

    从亿次巨型机到亿亿次超级计算机,中国超级计算机实现了由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但“天河人”绝不止步于此。

    “为了它,我可以牺牲一切。”研究员王戟说。13岁考入大学、33岁评为教授、38岁进入“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家”行列……王戟的人生与他的事业一样,几乎每天都在“全速前进”。

    2013年1月23日凌晨,过度操劳的王戟,突发主动脉夹层破裂,被紧急送进医院。14个小时后,王戟脱离了生命危险,却永远失去了双腿。术后,他以最快的速度回归团队。

    失去了双腿的王戟,成了讲台前“最矮”的人,却仿若耸立在科研高地上最高的人。他说:“只要大脑还能思考,双手还能敲击键盘,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止我前进的步伐。”

    “从现在起,到建军一百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4年时间,必须争分夺秒、快马加鞭。”为了强大、为了胜利,国防科大人不断踏上新的征程。

    为了培养人才,该校新设12个新兴专业,构建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科学家服务部队模式,分3批次遴选493名培养对象实施定制化培养扶持,建设7个青年创新人才孵化中心……近2年来,该校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占历史总数1/3;预设12个新兴专业170余部教材申报立项,比以往5年新建教材总数还要多。

    为了延揽人才,他们频出新招,打破常规,有的教员29岁被评为副教授、有的教员28岁被评为研究员……仅2022年一年,学校就有13名优秀青年人才直接评定高职,40岁以下评定正高职占近三分之一、35岁以下评定副高职超过六成。

    为了服务人才,他们推出校内班车、公寓房标准化装修、子女园校建设等一批暖心举措……

    与时代同行,这所军校脉搏的每一次跳动,都与人民军队同频共振;这所学府前行的每一次出发,都与备战打仗息息相关。

    念兹在兹的巨大关怀,得天独厚的开阔眼界,让新时代的国防科大人能够站在时代的潮头,眺望更加遥远的未来。他们冲锋奋进的每一天,都和着中国脉动,在神州大地、寰宇苍穹、深海大洋的每个角落掀起波澜。

    大海潮起潮落,时代澎湃向前。如今的国防科技大学,量子科技实验室、高能激光实验室、太赫兹实验室、星间链路实验室……一个个充满未来气息的实验室,绘就着这所军校奔向星辰大海的灿烂征途。

    向着“新高地”,冲锋——踏上新征程,这是新时代国防科技大学给出的响亮回答。

    在深情瞩望中勇毅前行

    ■黎 湘

    强国必须强军,强军必先强校。习主席始终关心关注军队院校建设发展,多次视察军队院校并作出重要指示。

    2013年,习主席来到国防科技大学视察时指出,要实施人才强军战略;2014年视察武警部队特种警察学院时勉励官兵,要坚持从难从严训练,保持高度戒备;2016年视察国防大学时强调,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我军院校建设必须有一个大的加强;2019年视察陆军步兵学院时指出,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走内涵式发展道路;2020年视察空军航空大学时勉励飞行学员好好学习,刻苦训练,科学训练……

    习主席在军队院校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站在强国强军的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军队院校建设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方向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既是习主席对新时代军事教育特点规律的深刻揭示,也是对军队院校办学的根本要求,为加强新时代军队院校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强军强校,首先要政治过硬。军队院校是学习、研究、宣传党的理论的重要阵地。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毫不动摇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强军强校,关键靠人才。军队院校作为军事人才生长的摇篮和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重任。要紧紧扭住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任务,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强化实战化意识,突出实战化教学,坚持实战化训练,努力在军队人才培养中发挥骨干作用。

    强军强校,创新是第一动力。军队院校拥有强大的专家队伍、雄厚的科研力量、浓厚的学术氛围,要在武器装备研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基础前沿交叉研究、军事理论创新等方面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创造出更多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成果。

    强军强校,优良作风是基础。军队院校打造的是“军中大脑”,锻造的是“军之脊梁”,需要严明的纪律、过硬的作风为这座“大熔炉”添柴加薪。要坚持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实干,勇于挑最重的担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甘于干最难的事情,在机遇面前主动出击,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风险面前从容应对。

    强军伟业鼓舞人心,赶考号角催人奋进。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战略安排中十分紧要的一步。每名中国军人都在进行接力跑,都要跑好自己的这一棒。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沿着统帅指引的方向勇毅前行,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