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一组来自抗洪一线军爱民、民拥军镜头
雨来了!适逢“七下八上”汛期,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华北、黄淮、东北等地出现极端降雨过程,引发洪涝和地质灾害。
子弟兵来了!在被洪水冲击的城市与村庄、山路与河道,逆行救灾的迷彩身影,成为人民群众眼中希望的颜色、温暖的颜色。
“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总有一些瞬间让人动容。风雨中,军爱民、民拥军的深情画面,定格在一个个镜头里,也刻印在军民的脑海里。我们撷取其中几个瞬间,和读者一起感受历久弥深的鱼水情。
——编 者
镜头1:送别的军礼
■尹泽龙
定格时间:8月5日8时17分 拍摄地点:河北省承德军分区支援涿州救援分队临时驻地 夏鹏帅摄
汽车正要发动,带车员马天龙看到路边一位群众向军车上的官兵敬礼。马天龙立即站起身来,隔着车窗举起右臂回礼。
8月5日一早,顺利完成支援涿州任务的河北省承德军分区官兵,从临时驻地出发归队。
临行前一个无言的军礼,是被转运并妥善安置的涿州群众对抗洪救灾官兵诚挚的谢意。
连日来,因持续暴雨和上游洪水过境,河北省涿州市西茨村与周边5个村的1500余名村民撤离住所后被安置在刁窝镇靖雅学校。
“没想到,8月1日晚上,学校周围的水涨上来了,安置在那儿的乡亲们都被困住了。”西茨村党支部书记林福军告诉笔者。
临危受命。8月2日凌晨,承德军分区救援分队30名官兵和民兵迅速集结,星夜兼程奔赴涿州。
“使用高位铲车牵引冲锋舟到学校门口,驾驶冲锋舟抵近学校建筑,把群众转移至学校门口的铲车、大卡车上,再转运到安全地带。”涉险实地勘察靖雅学校周边情况后,承德军分区带队领导下达救援指令。
8月3日中午,承德军分区官兵和民兵历时12小时,出动舟艇240余次,与其他救援力量通力合作,成功将靖雅学校被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在临时安置点,不少群众将自己从家中带来的物资送给官兵,官兵们都没有收,而饱含在一个军礼中的情谊,瞬间抵达了子弟兵的心间。
镜头2:上阵的父子
■解放军报记者 刘宝瑞 通讯员 杨贵良 刘 鹏
定格时间:8月5日19时37分 拍摄地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安区牡丹江右岸 郭泽阳摄
“战友们,我们爷儿俩过来搭把手!”
江堤前,第78集团军某旅官兵正在岸边垒筑防洪堤坝,退役军人李宏军带着儿子拿起铁锹加入抗洪队伍。
近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多地出现极端降雨天气,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部分河道超出警戒水位并发生漫溢。8月5日晚,牡丹江市东安区牡丹江右岸堤汛情紧急,第78集团军某旅800余名官兵迅即奔赴一线加固堤坝。
“看到解放军来了,我就什么都不怕了!”望着官兵忙碌的身影,一位前来帮忙的群众告诉记者,“汛情发生后,我们都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他们却为了保护我们逆行出征,感谢子弟兵!”
上阵的不仅有李宏军这样的“父子兵”,还有“夫妻岗”。堤坝另一侧,一对中年夫妇自带工具加入抗洪队伍,丈夫铲土方,妻子撑袋子,二人默契配合装填沙袋。随后,自发加入的群众越来越多,附近居民把自家小推车送来运沙袋;铲车司机驾驶铲车将沙堆向防洪堤方向推近十几米;路过的瓜农将西瓜切好送到官兵休息区;修路工人拿起工具就近加入抗洪队伍……
连续数个小时冒雨作战,部分官兵体力透支,有的官兵双手和肩膀磨出了血泡。“只要能保护人民群众,再累都值得!”该旅党员干部邢鸿剑话语铿锵。
8月6日,历经17个小时的持续奋战,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官兵们使用10万余个沙袋,在近2500米长的危险区域筑起了一道防洪堤坝,顺利完成漫堤封堵任务。
镜头3:雨中的“摆渡”
■姚欣彤 田方文
定格时间:8月1日7时许 拍摄地点:河北省保定市保定东站 李鹏伦摄
“还有多少人没上车?”
8月1日清晨,滞留在河北省保定市保定东站的乘客已经不多。为转运滞留旅客奔波忙碌了一天一夜的第82集团军某旅教导队副队长戴兵兵清点剩余人数,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大家应该都安全了。”
7月30日至31日,京津冀地区连日暴雨,保定东站附近道路积水近2米深,候车广场上挤满了滞留旅客。
7月31日凌晨,接到救援请求的第82集团军某旅连夜出动多辆运输车,前往协助转运滞留旅客。该旅救援分队队长柴金波介绍,受暴雨影响,市区大部分道桥都已积水内涝。在前往保定东站途中,运输车遇到一辆在1.5米深积水中熄火的地方转运车辆,官兵们立即展开救援。由于积水过深,官兵们跳进水中,依次托举被困群众通过。
由于该旅在外驻训,此次参加救援行动的都是留守官兵。因伤留守的运输连战士张强是带伤上阵。他右腿半月板有伤,但为了抓紧时间转移滞留旅客,一直坚守在运输车前协助大家登车和搬运行李。这天晚上,张强所在的运输车共安全转运旅客450余人。
8月1日中午,雨势渐停。随着最后一批旅客在官兵们的帮助下登上运输车,转运任务圆满完成。该旅救援车队在市内安全区域与高铁站之间往返数十次,成功转移滞留旅客千余人。
镜头4:临别的叮咛
■解放军报记者 毕笑天 郭潇宁 通讯员 吴 洋
定格时间:8月6日20时许 拍摄地点:吉林省舒兰市七里乡 李明超摄
黑夜中,借着远处车灯的灯光,第78集团军某旅干事刘强托着一位大爷的下颌,小心地将创可贴贴在老人擦伤的面颊上。
8月6日晚,受强降雨和上游洪水过境影响,吉林省舒兰市遭受洪涝威胁,多处道路桥梁受损。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官兵和民兵冲锋在防汛救灾一线。刘强所在的第78集团军某旅执行任务途经舒兰市七里乡附近,发现一位村民和三轮车一起摔倒在冲沟里,被卡住动弹不得。
“我们是解放军!”官兵们立即表明身份,伸出援手。
“一、二,走!”3名官兵喊着响亮的口号,一齐推动三轮车。十几分钟后,三轮车终于被推出冲沟。所幸,村民刘大爷除了面部有些擦伤,并无大碍。
尽管刘大爷一再摆手说自己没事,战士刘宏博还是坚持用碘伏为他的伤口消毒,刘强为他贴上了创可贴。
为了确保安全,几名官兵将刘大爷送回家。他们一边与村民们交流受灾情况,一边安抚大家:“不用担心,现在安全了!”
夜深了,雨点又开始落下来。官兵匆匆归队,准备奔赴下一个地点执行清淤任务。
临走前,刘宏博和刘强叮嘱老人:“大爷,回头记得再检查检查身体,看看到底有没有伤着。”
老人望着车上的官兵,大声喊道:“你们慢点开,注意安全!”
镜头5:点亮的通道
■张津侨 黄薇薇
定格时间:8月6日20时11分 拍摄地点:北京市门头沟区沿河口村 卢灵同摄
打开手中的应急灯,王洒与河对岸的战友一齐将灯光照在河面上,照亮一条“生命通道”。
8月4日下午,北京卫戍区某部接到命令,门头沟区沿河口村有多名村民被困,急需救援。某部迅疾出动100余名官兵,奔赴任务地域展开救援转移工作。因救援难度较大,至8月6日,仍有70余名群众需转移。
“看到你们就看到了希望,谢谢子弟兵!”82岁的老人张国栋看到救援官兵,紧紧地握住他们的手。
护送群众行进3公里左右时,官兵们发现原本进村的桥梁已被洪水冲塌。要跨过近10米宽的河出村,这座桥是唯一通道。
“把救援绳拿来,党员突击队跟我来!”危急时刻,带队的指导员王晓波大喊一声。官兵们拉着救援绳、手挽着手,跳进河水中。
“没有谁会顾得上危险,只想把握救援的每一分每一秒。”刚入党3个月的下士方旭,任务结束时才发现自己的左手被救援绳磨出了深深的血痕。
经过近50分钟的艰难涉水,官兵们护送70余名群众成功抵达对岸。
“太谢谢你们了,我这会没带什么其他东西,只有这几包方便面给你们……”一位被转移的村民在救援结束后主动找到官兵,执意要将自己从家里带出来的几包方便面送给他们。
“谢谢您,面我们不能收。”参与救援的新兵乔飞说。尽管已是满身泥泞,可村民带出来的几包方便面包装仍然干干净净。“这就是人民最真的情意。为了人民,我们再苦再累都值得!”
镜头6:温暖的后背
■王振虎 赵 冠 许韶玉
定格时间:8月3日19时30分许 拍摄地点: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北照台村 窦维柏摄
“你们放我下来吧,我自己能过去!”
背着一位老人来到河边,北京卫戍区某团战士谢有安听到老人在他耳边说。
“脚下有水,您拄着拐杖怎么过呀?”
由于下游道路已被洪水冲毁,河流水位反而有所下降。在谢有安的坚持下,他背着老人蹚过河床。
8月3日傍晚,北京卫戍区某团接到地方政府支援请求,昌平区流村镇有群众亟待转移。该团紧急出动数十辆运输车和工程机械,组织150余名官兵携带多种救援设备火速赶赴流村镇。
“解放军来了!”被洪水冲击后的流村镇北照台村,响起群众的呼喊。村支书贺德浩正奔波于受损的房屋间,组织村民尽快转移。
“我们村还有三四十名60岁以上的老人没来得及转移,村口道路被冲垮后,老人们实在过不去。”贺德浩告诉该部指挥员熊皆林。
熊皆林一边组织官兵排查有无尚未转移的零散群众,一边划分小组进行任务分工。
由于出村道路已被冲毁,官兵们背起行动不便的老人蹚过村外的河流。在另一段被洪水冲击形成的沟壑处,几名战士跳进约1人深的沟中,用肩膀顶住木板两侧,搭起“人桥”。
“感谢你们!”看着最后一名群众通过“人桥”,贺德浩紧紧握住官兵们的手,“有你们在,我们就有了依靠!”
(题图摄影:张 康、江 腾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