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连为家”:老话题的新认识
■郑小波 解放军报记者 胡 璞
说起“以连为家”,可能一些战友觉得是在老生常谈。的确,每个基层单位都会开展以“以连为家”为主题的教育或活动,本版也曾多次关注过。似乎无需再多言,但在编辑部最近收到的投稿中,这个话题又多次被谈起,甚至一些官兵对此产生了异议。原因何在?问题出在哪?又该如何破局?前不久,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指导员廖明生,针对“以连为家”专门上了一堂教育课,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今天,我们请廖明生谈谈对这个老话题的新认识。
主持人:胡 璞
主持人:听说你刚给连队官兵上了一堂以“以连为家”为主题的教育课,起因是什么?
廖明生:近段时间,我在检查就寝秩序时,多次发现走廊灯、库室灯成了“长明灯”。一次熄灯后,看到一名军士使用完卫生间就急匆匆往回跑,我拦住他问为什么不顺手关灯,他说这不是他们班的卫生区。还有一次,我到洗漱间检查,看到有战士大中午的还在往烘干机里塞衣服,机器的轰鸣声影响他人休息。我指着贴在门上的使用时间表,问他怎么不遵守规定。他理直气壮地说,其他人也经常在这个时间段使用。这些事听起来都不算大,但给我的触动很深,他们的态度暴露出一些官兵对连队、对战友感情并不深厚,长此以往肯定会出问题。于是,我就决定以“以连为家”为主题组织了一次教育。
主持人:在你看来,“以连为家”意味着什么?
廖明生:“以连为家”,顾名思义就是官兵们要把连队当成自己家、把战友当成家人来对待。在我看来,它一方面强调的是官兵个体对于连队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强调的是官兵们的主人翁意识,要把连队当作幸福家园来建设。我连连歌中有一句歌词,“连兴我荣光、连衰我彷徨”,我觉得恰好道出了这个意思。
主持人:你们平时如何开展“以连为家”教育?据你的观察,当前官兵们的“以连为家”意识树立得如何?
廖明生:开展“以连为家”教育,我们既靠讲通道理,也靠实践引导。比如,通过发挥共青团组织和军人委员会的作用畅通民主渠道,在训练教育管理等方面问计于兵,让大家觉得单位的人和事都与“我”有关。但说实话,虽然我们经常提、反复提,还是有一些官兵“以连为家”意识树得不牢固,有时给人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之感。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以连为家”观念更深入兵心。《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强调要坚持基层至上、士兵第一,同时强调基层党委、支部要提高自主抓建能力。自主抓建靠什么?靠的是全连官兵齐心协力共同建设。如果不能引领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连队怎么能建设得好呢?
主持人:那你认为造成有的官兵“以连为家”意识不强的原因是什么?
廖明生:原因可以从官兵本身和带兵人两个维度分析。部分官兵集体观念淡薄是一个重要原因。恩格斯说:“人们酷肖他的时代,远胜于酷肖他们的生身父母。”军营不是真空的,和外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当下流行的话说,一些官兵边界感很强,一到休息时间就沉浸在“一人一机一世界”里,相互交流不多。还有的人内心深处把连队当成“临时驿站”,不想留下来长期发展,自然对连队的感情投入不多。
另外,部分带兵人不能以身作则、表率作用欠佳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战士往往以干部骨干为参照,有样学样。有的带兵人自己就没把连队当家、没把战友当家人,那他再怎样强调“以连为家”,都不会收到预期效果。
有一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次,连队几名义务兵训练成绩“掉队”,我到班排了解情况。一进门,我就看到几名军士正在热火朝天地玩游戏。我找到班长询问,他说已经安排一名下士每天带着义务兵们补训了。但几名义务兵却告诉我,这名下士大多数时间只看不教,他们只能自己摸索着来。
带兵人的“态度”折射着连队的“温度”。如果带兵人的行为没能让战士们产生“家”的感觉,他们却要求战士们把连队当成家,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主持人:你的话让我想到一种现象:有的带兵人在战士犯错后会批评说“别以为连队是你家,想干啥就干啥”,然后回过头又教育战士“要把连队当成家”。战士们就很疑惑:“连队到底是不是家?”对此,你怎么看?
廖明生:这涉及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家”的含义。我和一名新训班长聊过这个事。他认为,这两句话不冲突——“要把连队当成家”强调的是集体;“别以为连队是你家”强调的是要遵守部队的规章制度,不能像在自己家里那样随心所欲。
这种观点有道理,但也存在问题。如果不解释清楚,很容易让官兵们产生混乱。让战士从心底对连队产生认同感、归属感是需要下功夫的,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做成,但破坏起来很容易,所以带兵人要少说自相矛盾的话、少用模棱两可的表达、少干相互拆台的事。
这两句话还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有些带兵人在教育管理中片面强调集体。比如,官兵干出成绩了就是“自己人”,犯了错误就被放在对立面;还有的不容许、不接受官兵对连队建设自由发表意见建议……凡此种种,都会造成个别官兵对“以连为家”的不理解和不接受。
主持人:那么,怎么做才能让“以连为家”更加深入人心?
廖明生: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以连为家”是部队的优良传统。无论时代怎么变,我们都必须坚持和传承。
其次,树立“以连为家”意识,并在行动上真正做到,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每次老兵退伍,我都会看到许多战友抱头痛哭、恋恋不舍,但平时他们却可能因为休假名额、公差勤务、玩笑口角等发生过不愉快。良好的连队氛围需要每名官兵共同维护,大家在工作训练中要学会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多一些谦让、多一些交流。
官兵们还要学会“添砖加瓦”。一个家的生活水平如何,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同样的,一个连队的建设水平取决于每名官兵的成绩和能力。我们要常怀“为连队做点什么”的想法,大到在比武集训中奋勇拼搏、争取荣誉,小到在连队捡一捡地上的垃圾、摆一摆杂乱的营具。这样,与连队的情感纽带才会更加牢固,彼此之间的感情才会更加深厚。
必须强调的是,在此过程中,干部骨干的表率作用尤为重要。常言道:“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带兵人要率先垂范,从日常细节着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当好“以连为家”的榜样,官兵才会学有方向、赶有目标。
我们常对官兵说“要紧紧依靠组织”,那连队就必须“关键时刻靠得住”。以我们连为例,党支部一直秉持这样的原则:官兵的思想困惑有人解、反映诉求有人管、家庭困难有人帮、看病就医有人陪。带兵人要“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当好官兵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用实际行动让官兵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情通则理顺,带兵人倾注感情、满怀真情,官兵们就会以心换心,加倍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