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军旅文化

    持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王德蓉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我们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发展路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文明交流互鉴,持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发展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才能把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凝聚起来、最充分地激发出来。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是决定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新征程上,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不断强化大局观、全局观,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统一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障人民文化权益,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和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唱响昂扬奋进的时代主旋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必须植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兴盛,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也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基本遵循。只有形成导向正确、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才能成就文化理想、实现文化价值。要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鼓励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不断焕发文化生命力、创造力。要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要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作一般的学术问题,既反对打着学术研究旗号从事违背学术道德、违反宪法法律的假学术行为,也反对把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混淆起来、用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对待学术问题的简单化做法”。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贯穿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放眼世界,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新征程上,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创造。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其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推进中国文明历史研究,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有力理论支撑;创作更多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优秀作品。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坚持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人类的历史是在开放中发展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千百年来,各种文明交流互鉴,共同缔造了人类文明绚烂多彩的百花园,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类文明发展史充分说明,一种文明只有在同其他文明对话中才能取长补短,只有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力。

    新征程上坚持文明交流互鉴,要展现出更加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新征程上坚持文明交流互鉴,要立足于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既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先进本质,又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要立足于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深入开展中外文明对话,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