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契合·联合
——“繁荣发展强军文化·我们在路上”系列文章之四
■雷 彬 周演成 范江怀
南部战区海军开展海上联合演训。乔晨曦摄
兵之胜负,不在众寡,而在分合。
信息时代,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已经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一定程度上来说,只有不断谋求联合、走向一体,一支军队才能拥有通向未来战场的“资格证”。而联合文化则是这张“资格证”的鲜明底色和灵魂。
南部战区海军在一次次挺进深蓝、远海练兵的火热实践中,积累了诸军兵种联合训练的宝贵经验,孕育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联合文化,呈现出新时代人民海军与时俱进、向海图强的蓬勃朝气。
一
南海之滨,椰风海韵。
某军港内,一个面积不大的营区,却常常有身着不同颜色军装、佩戴不同军种臂章的官兵出入。
这个营区是海军某联合训练基地。这里没有广袤复杂的训练场,也没有成建制的专职蓝军,却是多场联合演训活动的指挥所。不同军兵种的多支作战部队,都曾纳入他们的“点兵簿”。
联合训练基地的“舞台”,搭建时间并不长,但“底蕴”不容小觑:来到这里,参训官兵不仅能在海上战场的激烈对抗中淬炼实战本领,还能在联战联训的浓厚氛围中沐浴一场联合文化的春风。
一个细节,让不少参训官兵印象深刻:这个基地特别重视对我军联合作战乃至外军联合作战历史的学习和借鉴。
重温和学习历史,是为了拓宽格局和视野,更是为了寻找制胜机理。
早在公元前480年,希腊为抵抗波斯军队,就在萨拉米湾海战中实施了陆海军的联合作战;美军在1920年颁发的第一本联合作战条令《陆军和海军联合行动》中,首次提出了“联合作战”的概念;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军将领尼米兹指挥的冲绳战役和麦克阿瑟指挥的仁川登陆战,都充分体现了联合作战的威力;世界近几场局部战争,又为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提供了新的范本和思路……这些都是该基地官兵熟悉并掌握的历史资料。
一支谋求打赢未来战争的军队,没有强大的武器装备硬实力不行,没有联合文化软实力更不行。回顾历史,放眼世界,军事力量谋求整体合力、发挥体系效能,把联合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是必然趋势。
学习历史,不能舍本逐末。该基地领导认为,建设联合文化,要借鉴外军先进经验,更要从我军丰厚的历史富矿中汲取营养。学习传承我军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积蓄的优良传统和胜战伟力,应该是我们建设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联合文化的第一课。
我军真正意义上的多军兵种联合作战,始于1955年1月的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那年,我海、陆、空三军首次尝试联合作战,将士们在零基础、零经验的条件下集思广益、集智攻关,最终打出了我军联合作战史上的第一次“满堂彩”。时至今日,这场战役带来的成功经验和胜战之思,仍在激励着广大官兵。
在我军苦难辉煌的历史上,联合作战的战例并不多见,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的联合文化建设是平地起高楼。文化是血脉的延伸、精神的积淀。我军在各个历史阶段培育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等宝贵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热血儿女前赴后继、披荆斩棘,爆发出让对手心惊胆寒的意志与力量,是我军联合文化建设需要继承、不可或缺的战斗文化基因。听党指挥的忠诚意识、勇于自我牺牲的全局意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团结协作意识、勇挑重担的使命担当意识等,是我军从弱到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政治保证,也是我军联合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而且,该联合训练基地本身就是一个联合文化的大熔炉。他们常态化邀请不同军兵种官兵进行岗位锻炼、课题研究、学术交流,共同开展演训任务筹划组织。该基地领导介绍,联合文化已经嵌入联合演训活动的全过程各环节,并通过实践检验不断得到新的拓展。到该基地参加演训活动的部队官兵,在红蓝双方激烈对抗中,在实兵实装实弹的真打实抗中,不断提高联合制胜的技能和谋略水平,也相互学习各自的文化特色和作战理念,在“横向的维度”厚植联合文化。
实兵对抗激励战斗精神,体系融合孕育联合文化。近几年来,在该基地的组织导调下,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等多军兵种汇聚一堂,进行联合作战演练。除了海军的“深蓝文化”,还有陆军的“战狼文化”、空军的“蓝天文化”、火箭军的“砺剑文化”等其他军种特色文化,在近似实战的对抗中进行深度融合,凝聚成为该训练基地乃至战区海军的文化标识和精神财富。
在该基地指挥导调大厅的回形走廊里,悬挂着一幅巨大的“一江山岛登陆作战”油画。参训官兵从这里走过,总会有人忍不住驻足观看。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敬仰,也洋溢着对建设有我军特色的联合文化的自信担当。
在传承中培育、在融合中积淀,联合文化在历史与现实的舞台上交融。该联合训练基地是一个窥一斑见全豹的窗口。从中,我们看到了南部战区联合文化建设的蓬勃火热,听到了该战区海军联合文化建设的脚步铿锵。
二
在该联合训练基地,有一处名为“铸剑园”的标志性建筑。从空中俯瞰,5条独具特色的道路从不同方向汇聚而来,托举起中央的“联战”主题雕塑。
“铸剑园”,其实是该基地的军史长廊。5条路,象征着5个军种。这样带有象征意义的文化载体,在该战区海军的营区随处可见:某驱逐舰支队的宣传橱窗中,将联合作战模式理念进行细致梳理;某登陆舰支队的营区建设中,在军舰模型旁边,一辆陆军坦克赫然在列;在海军航空兵某部,其他军兵种的训练楷模,亮相在文化走廊……
作为海军的部队,他们却把五大军种都纳入了自己的文化建设中。这充分反映出官兵破除军种思维、寻求联合制胜的愿景。
通过橱窗、灯箱、雕塑、报刊等载体营造联合文化氛围,还只是铺垫和前奏。培育联合文化,不能光停在嘴上、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要在广大官兵中构建联合价值理念,完善联合知识体系,锻炼联合思维方式,形成联合作战自觉,建立联合文化信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该战区海军不少官兵仍记得,组织联合训练之初,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尴尬”经历——
联合火力打击,各军兵种都想要“当主角”,未承想战机编队过于深入“敌”阵地,导致支援地面作战不及时,影响了整个行动;联合突击行动,负责运送突击队员上岛的运输直升机习惯了“做配角”,对战场情况变化判断不及时,护送突击队员到达预定地域,却落入对手“陷阱”……
联合文化是基于打赢信息化战争所具备的联合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把参加联合作战训练的各路人马,像鸡蛋一样放进同一个碗里,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他们各自“破壳”,将蛋黄蛋清都融合搅匀在一起,形成强大的联合效能。
培育联合文化需要任务牵引和联演联训的滋养,需要各级在平时一人一事中厚植积淀,更需要搞好顶层设计、教育引导和制度保障。
全军联演联训的大幕拉开之时,南部战区就下发《战区联合文化培育意见》,对战区部队联合文化培育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鲜明提出以“服从统一指挥、尊崇联合至上、主动团结协作、勇于自我牺牲”为内涵的联合文化价值理念,着力打造富有战区特色、支撑打赢制胜的战区联合文化,逐步走开体系化培育联合文化的路子。在战区指导下,该战区海军联合文化建设走上了快车道。
强军之道,要在得人。联合人才的培养是联合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联合文化建设的根本,就是希望通过发挥文化影响人、塑造人的特殊力量,使官兵具备更高的联合作战素养。反过来说,我们应该把联合文化建设作为“灵魂”贯穿于联合作战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早在20世纪中后期,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就开始加强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外军实践显示,一名优秀联合作战指挥员的成长周期约为25年。我军培养联合作战人才起步晚、任务急,必须采取超常举措实现“弯道超车”。
在这方面,该战区海军推出多项具体、硬性的举措。
——打破舰艇军官“一分定终身、单线条发展”的路子,让具有联合思维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他们遵循军事人才成长规律,从“官之初”入手,遴选陆勤单位优秀军官上舰,择优安排小艇军官上大舰任职,拓宽人才成长空间,走出干部经历单一、视野受限的困境。
——积极探索建立水面舰艇指挥军官复合培养机制,让更多优秀指挥人才有机会走上前台。这一机制实施以来,该战区海军累计遴选80多名年轻优秀军官,在陆勤与海勤、小艇与大舰、作战舰艇与辅助舰船之间交流任职,通过复合锻炼助推人才成长。
——持续推动人才跨兵种、跨舰种、跨军政岗位交流,着力培养联合作战的高端人才。水面舰艇部队官兵走进航空兵部队,共同探讨编队防空新战法;航空兵战勤人员常态随潜艇出海,共同研究联合反潜新招法;某潜艇支队安排骨干交叉换岗,到水面舰艇参演参训……多岗位复合培养路子越走越宽,部队联合作战能力水涨船高。
——积极主动搭建联合文化交流的平台,举办联合人才培养学习班,让官兵有更多机会共享各军兵种联合作战经验,全面提高部队官兵联合作战素养。
……
有了具体硬性的制度机制驱动,“联合”就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一种简单的形式,而是贯穿战斗力生成全过程的一个刚性要求。
刚性措施的落地,让该战区海军联合训练跃上了新的台阶,也让联合文化建设有了许多新气象:部队“走出去”和“请进来”逐渐成为常态,各军兵种的先进思想文化在联合训练基地里“碰撞”和“凝聚”。某护卫舰支队与空军某部探索实现海上综合态势共享、空中威胁预警共通、靶场码头设施共用,联合作战水平有了明显跃升。某防空旅官兵长途机动,与空军某单位交流切磋,对空军作战样式和体系作战有了更深理解……
3年前,教导员孔庆翼从衡水舰交流到该战区机关任职。在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工作以来,他切身感受到联合文化给实战化训练带来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历史上形成的一些军兵种壁垒悄然融化,新建构的联合指挥体制被逐步激活,联合人力编组经过联合文化的熏陶和凝聚,变得更加科学高效。
三
联合文化是联合作战的产物,培育在平时,最终须在实战和实战化训练中接受检验。这种检验,既是联合文化为部队战斗力提升发挥支撑和助力作用的过程,也是其在实战化训练中汲取丰厚营养,不断升华迭代的过程。
海军,为海而生,向海而强,向战而行。不闯远海,不经风浪,一支海军便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海军。该战区海军每年组织舰艇编队赴远海开展实战化训练。战区联合指挥机构成立以来,远海训练由单一军种参训升级为多军兵种联合训练,一体联合的练兵场也由原来的“家门口”延伸到远海大洋,训练科目则从编队作战拓展到多军兵种体系联合作战。
在风高浪急的远海实战化训练中,联合编队的航迹越来越远。
从近海到远海,并不单纯是地理上的差距,而是一支海军拔节向上的重塑提升。对此,多次参加编队远海训练的某部参谋文豪,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未来战场绝不是某个军种的一枝独秀。走向远海的海军舰艇,要依托联合作战体系,把不同军种、不同专业、不同装备的优势聚集起来,才能实现最佳的作战效能,编队在远海才算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三头六臂”。
挺进深蓝的漫长征程,是一条战风斗浪的精武之路,更是一场深植联合文化的升华之旅。
曾经的一次联合演练中,气垫登陆艇搭载着陆军坦克分队向岸滩发起冲击。当气垫艇打开登陆甲板,陆军坦克分队官兵却发现,前方并不是他们想要的最佳突击位置……
复盘时,某登陆舰支队领导指出:如果登陆舰艇指挥员仅仅把自己定位成“船夫”,不懂不学陆军装甲部队作战特点和战术战法,那就容易“坑”队友、“误”战局。
任何形式的军事文化建设,最终都要落到真刀真枪的实战化训练中,落实到部队执行的各种军事任务中。“联合”从口头进入官兵心头,只是“万里长征刚开始”,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理念与实践相结合,让“联合”真正融入实战化训练乃至实战中。
一位负责跟训指导的该战区海军领导认为,兄弟部队一起出海,联合的“形”是有了,但要从“神”上也实现合编合体,还需要不断升级体系作战思维。就像一盘大棋局,各兵种、各要素、各平台就像“棋子”。在多维叠加、多域同频、多元联动的战场环境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效应更加明显,“棋子”间的联系愈发紧密。身处体系之中,每名官兵、每个战位、每个终端都是关键“一子”。只有每粒“棋子”都具备联合和全局意识,才能在体系的“棋局”中落下“妙招”,制胜战场。
前段时间,为了提高联演联训质效,某登陆舰支队组织官兵系统学习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作战特点和战术战法。某气垫艇中队副中队长蒋洪生与陆军某部连长杨银德结成了训练对子。一有时间,蒋洪生就向杨银德请教相关战术战法。现在,蒋洪生已经成了中队最“懂”坦克的人,对该部装备的坦克的性能、战技术指标和常用战法烂熟于心。
文化建设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一人一事中长期坚持。该战区海军把遂行重大任务作为培育联合文化的“磨刀石”。他们把思想培育工作融入联演联训、战备巡逻、远洋护航中,让官兵在点滴积累中逐渐形成联合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共同的行为规范,从而不断凝聚“联”的共识、健全“联”的机制、深化“联”的实践。
不久前,一条“我军5大军种齐聚南海,开展联合两栖登陆作战演习”的消息让不少网友大呼“过瘾”。媒体公布的画面中,诸军兵种部队一起战风斗浪、一起协同伴飞、一起掩护冲滩,展现了一幅火热的联合练兵图景。从这幅图景中,我们感受到我军联合制胜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定扎实,感受到联合文化在实战化练兵中所焕发出来的力量。
全方位培育,让联合文化在该战区海军生根、发芽、壮大,“联合”正内化为官兵的行为自觉。令人可喜的是,这种内化的自觉,在实战化训练中正逐步走向更高的境界。在近几场远海联合训练中,诸军兵种在战区联合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下,按照“一张表”展开联合基础训练、专项训练和联合课题演练,指挥链路进一步顺畅,联合的效益得到更大释放。
银翼振翅,战舰列阵。碧波之上,繁荣发展强军文化的目标更加明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