ǰλã首页 > 学习 > 专题

巍巍井冈铭史诗

■王争亚

学习赏读毛泽东诗词,发现带“山”字诗句的作品有近30首,通篇以“山”作为创作对象的有6首,而以“井冈山”命名的词作就有3首。可见,井冈山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分量很重,他对这座山可谓情有独钟。

井冈山位于江西、湖南两省边界的罗霄山山脉中段,在江西宁冈、遂川、永新和湖南酃县(今炎陵县)四县交界的大山丛中,山势险峻陡峭,海拔近千米,中间多盆地,方圆约280公里。井冈山上有5条出入的小路,被称为五大哨口:即南面的朱砂冲,东面的桐木岭,西面的双马石,北面的八面山,西北面则是著名的黄洋界。黄洋界距井冈山的中心茨坪8.5公里,是茨坪、茅坪两地之间的必经之路,为“五大哨口中最险要处”,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毛泽东之所以对井冈山一往情深,最根本的还是因为在中国革命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他以“无非一念救苍生”的人民情怀,于1927年9月发动了“霹雳一声暴动”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以“唤起工农千百万”的壮举,在中华大地上拉开了革命斗争的序幕。10月,毛泽东率领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挺进井冈山,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旧中国点燃了最终形成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走上正确道路的发祥地。实践早已证明,毛泽东当年引兵井冈,建立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其实,在此前中共中央召开的“八七会议”之后,主持中央工作的瞿秋白曾邀请毛泽东去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笑道:“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结交绿林朋友。”可见,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出路问题早在考虑之中,引兵井冈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绝非一时之念。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起义农民军1万余人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两支部队合编成立了“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的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根据党中央指示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标志着当时全国工农武装中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红四军——“朱毛”红军由此诞生。正如歌曲《人民军队忠于党》里所唱到的:“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对于朱毛会师后井冈山斗争形势出现的转机,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称这段时期“是为边区全盛时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使得红军有了稳固的立足之地。1928年8月30日,湘赣两省敌军各一部乘红军主力还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重兵围攻井冈山。我方守军虽不足一个营,但红军将士以“天兵怒气冲霄汉”的英勇无畏气概,凭借黄洋界天险,浴血奋战抵抗,击退了敌人的多次进攻。此役保住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旗不倒。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捷报激发了毛泽东的战地诗情,他激情满怀地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一词以示庆贺: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诗词高度概括了当时井冈山的战斗形势和红军官兵面对强敌所表现出来的必胜信心,歌颂了井冈山军民众志成城、坚守革命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抒发了诗人胜利后的喜悦之情。

对井冈山这片自己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土地,毛泽东始终是将其作为第二故乡来看待的。正是怀着对井冈山特殊的情愫,在时隔38年之后的杜鹃花开时节,时年已经72岁的毛泽东“千里来寻故地”,于1965年5月22日再次踏上了井冈山的土地。此行,他在茨坪一地就住了7天。此间,他分别会见了老红军、烈士家属、机关干部和各界群众。在回顾当年的征战岁月时,毛泽东深情地说,我离开井冈山已经三十八年了,这次旧地重游,回忆起三十八年前的这段历史,心情总是非常激动的;为了创建这块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早想回井冈山,一别就是三十八年啊!我的心情和你们一样高兴、激动;没有过去井冈山的艰苦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了。一番话语,道出了毛泽东对自己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于是,两首回忆往昔岁月、赞颂井冈新貌、抒发壮志豪情的词作,便从诗人的笔端流出。

一首是以“念奴娇”为词牌名的《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如飞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年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另一首是以“水调歌头”为词牌名的《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两首词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作品框架结构大体相似,都是上半阕写重上井冈山所见,下半阕写所感,前实后虚;写所见的内容有所不同,前一首侧重自然景观,后一首则偏重人文景观;写所感的部分,前一首重回忆往昔,后一首则重抒发豪情壮志。一次行程,两篇佳作,足见毛泽东对这片土地炽热的情怀和深深的眷恋。

“无山不入诗,入诗成绝唱。”从当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写的《西江月·井冈山》,到故地重游时再写《念奴娇·井冈山》和《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一座山让一代伟人3次为之倾注火热的诗情,这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

3首井冈山词犹如一部气势宏大的艺术杰作。如果我们把毛泽东的第一首井冈山词作比作是一首雄壮嘹亮战歌序曲的话,那么,第二、三首井冈山诗词则可喻为是这部乐章的高潮部分,雄浑而又激昂。

毛泽东的诗词是历史性和文学性完美结合的产物,是艺术珍品,更是革命“史诗”,正如他自己所言,“作为史料,是可以的”。3首有关井冈山的精彩之作,既是党和人民军队革命与建设奋斗历程的一段缩影,也是伟人上下求索、筚路蓝缕、“九死一生”壮阔人生经历的历史写照。学习赏读伟人的这些诗词,不仅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更可以从中领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征程和精神内涵。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