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专题

向“新”而兴 提“质”升级

——从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解放军报记者  佟欣雨  于心月

   在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的“中国网谷”,一家机器人企业的技术人员在调试智能机器人。    新华社发

写在前面

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在孕育发生。

“新质生产力”——今年9月,习主席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到这一概念:“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习主席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这为我们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指明方向。

作为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新质生产力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当下,决定着未来。中国空间站遨游太空、国产大飞机C919飞向蓝天,先进制造、海洋产业、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科创成果不断涌现,新兴产业活力跃动,创新点燃新引擎,汇聚成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起点在“新” 关键在“质”

“互联网之光”,点亮现在,照亮未来。

钱塘江上,手持“薪火”的“数字火炬手”,踏着滚滚钱江潮,朝着杭州亚运会主场馆“大莲花”奔去,点燃亚运会主火炬。

不久前,杭州亚运会上的这一幕在浙江乌镇重现。“数字火炬手”亮相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向观众展示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应用,更成为人们洞察互联网发展前景的窗口。

从“数字火炬手”到电力巡检机器狗,从人工智能中医问诊到超写实数字人,一件件琳琅满目的高科技展品背后,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丰硕成果,是中国“智造”的突飞猛进,并指向同一个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一词,一经提出便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临近岁末,有媒体发布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位居榜单首位。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张占斌看来,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质”,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传统生产力条件下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依靠高度消耗的资源能源。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信息革命基础上孕育兴起。以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及人工智能等工具体系为代表的生产力系统,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是根本不同于以往的新质态发展。

因此,不少专家认为,创新驱动成为“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则是“质”的锚点。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必然告别传统技术体系、摆脱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适应数字经济时代要求,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先进生产力。

5G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融入人们的生活;网约车、线上购物、移动支付等也逐渐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新生事物”改变着我们生活习惯的背后,是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的悄然崛起。

国家统计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突破20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6.5%;占GDP比重为17.36%,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今年1至10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1%。

创新“第一动力”愈发强劲,推动我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一场全新的生产力变革正孕育而生。

数字引擎 “新”风扑面

想要购物,打开手机一键下单;绿色出行,扫码骑上共享单车。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经济正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数据被称为数字经济时代的“石油”,深刻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正式将数据纳入生产要素范畴。

10月25日,国家数据局在北京正式揭牌,成为数字中国建设进程中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谈到新质生产力之“新”,张占斌提出,新劳动资料(劳动工具)是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的重要特征。“新世纪以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快发展,传统劳动资料与数智化劳动资料融合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传统机械为主的生产工具发生颠覆性变化,实现数智化升级。”张占斌认为,大工业时代的劳动过程向平台化、生态化、共享化、远程化生产协作转变,促进生产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产供销、服务和消费一体化发展,极大提高生产效能和效益。

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算力成为像水、电、燃气一样的新型公共基础资源,人工智能成为新的生产工具。根据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发布的报告,截至2022年底,我国数据产量和算力总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二。10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至50.2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41.5%。

数字经济加速拥抱千行百业,加装“数字引擎”成为“必修课”。我国各地已建成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智能制造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断涌现。

新技术加速进化,新产业活力涌动。带动这些“新”,归根结底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

不久前,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陕西一家新材料企业创始人赵玉清发布了一条“朋友圈”,并配上自己在产品装车发运现场的照片:“首个订单成功交付,初战告捷,继续努力。”

这位72岁的创业者带领团队突破碳基超硬薄膜制备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2年底,项目落地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迅速获得平台提供的薪火基金和办公场地支持,驶入发展“快车道”。

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上“货架”……一大批科研成果纷纷加速转化,新质生产力也加快形成。

“链”接未来 “质”感满满

刚刚落幕的“双十一”,带热了冬季消费。今年的“双十一”消费出现一个新变化——16件大国重器“上架”购物平台。

今年“双十一”期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媒体平台“国资小新”开通购物平台店铺,“上架”16款“硬核”国货。全球最大直径竖井掘进机“梦想号”、全球首个陆上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玲龙一号”、国内首款商用可重构5G射频收发芯片“破风8676”芯片……16件“商品”均来自国企、央企,其中有9款产品贴上“国内首个”或“全球首个”标签,4款产品冠以“国内最大”或“全球最大”的称号。

16件大国重器都是自立自强的产物,体现着中国“智造”的强劲实力。这些来自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国重器背后,是生产力更新引领的产业体系腾飞。

从新质生产力的“质”看,生产力的跃迁与质变,是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对产业体系进行系统化重塑的过程。“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系统,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本质。”张占斌表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生产力系统实现改旧纳新、推陈出新的演化进程,是新质生产力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的过程。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提到的“未来产业”,包括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

当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20余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建成全球最大的5G网络、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网络零售市场。

在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馆内,展出了一套盾构机“雪域先锋号”的微缩模型,这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高原高寒硬岩掘进机。

这个几层楼高、上千吨重的庞然大物,由1万余个零部件组成。刀具和主轴承来自河南,电机来自山西,齿轮生产分布在长三角和重庆……从一个个零部件到最终铸成“国之重器”,离不开庞大且完整的产业链支撑。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迎来一系列突破:新能源汽车生产累计突破2000万辆、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总量全球占比超50%、超高清视频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达到66家……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业链更加健全。一项项“卡脖子”技术得到突破,“产业地标”串珠成链,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奠定产业基础。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