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眼前不只是春暖花开。
大海承载着人类的历史,而历史的源代码,绝不是用诗歌书写的。
北部湾的海浪在这里桀骜不羁地卷荡,十万大山雄浑的山脉在这里“峨然云举”。防城港人自豪地说:吾乡吾土分明就是一部铺展的《山海经》——山,230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延展于嵯峨山岭;海,584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蜿蜒于蔚蓝潮头;经,祖国陆地和海岸线交汇于此,一座“山海相连”纪念碑为证,堪称边关地理的经典坐标。
海原本只是海,山起先也只是山。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一个现实部分。”当祖国疆域的一方山水扼守边郡“镇海”之隘,位居边关“备御”之地,其意义就远远超出了自然形态的地理概念。
面朝大海,眼前别样的沧桑和壮阔。
防城港:祖国西南“山海关”
■郑蜀炎
南部战区陆军某连官兵走在边防巡逻路上。宋邦稳摄
官兵在点位观察情况。宋邦稳摄
一位战士描红界碑。宋邦稳摄
官兵周末享受闲暇时光。宋邦稳摄
夜哨。
地理与国运的耦合关系不言而喻。
发源于十万大山的北仑河入海口被划为“国家自然保护区”。然而,比自然景观更加直击人心的,是它凛冽的历史表述。
海涛激涌,谈兵心壮
如果说时间有重量,见证着历史的界碑一定凝聚着沉甸甸的岁月。
北部湾南部的海天一线间,一座斑驳的界碑无言地瞩望着大海,上面布满苔痕的沧桑字迹写得分明:“大清国一号界碑。”史载:1890年4月14日,当时的钦州知府与外国官员共同签署了“界约”,于此立石约界,按顺序编号,这一紧扼水陆交通的咽喉部,巍然立起了第一号界碑。
“决通海防,夷去险阻。”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来都凸显着军事价值。这片扼守山海、御海镇边之要地,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始,便纳入中国版图,并开始筑道设关、遣卒置防、垦荒植田。至东汉,一代名将马援,因在南部疆域取得的一个个“浪泊征战”的胜利,朝廷取降伏波涛之意,授予其“伏波将军”的响亮封号。
这位“伏波将军”不负众望,在逶迤的十万大山创造了两个地名:恃武岭,胡恃岭。恃者,一是依仗,凭借武力为屏障的山岭;二是忌惮,马援来自西北边陲,习惯把大汉疆域之外皆称“胡地”。显然,这是为让外敌望而却步之岭。
当然,仅凭几个地名是不能御外敌于国门之外的。从公元之初,马援便依托这两座倚海之岭安营扎寨,习练水陆之军。在随后的十多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虽然随着朝代更迭,军帐辕门难免“落日照大旗”。但是,在这里筑镇守之关,扎水陆之兵的戍边策略,从隋唐,至明清,一直沿袭成制。翻阅地方志,“筑城置炮、设营添兵”的记载不知凡几。
遗憾的是,当16世纪全球大航海时代来临时,虽然中国沿海已经形成了长达数千公里贸易地带,但是封建王朝的闭关锁国,尤其是“片板不得入海”的禁海政策,使喧腾的海洋归于寂寞,北部湾海域更是被隔绝成了孤悬一隅之地。到了晚清,兵卒多为驻守山堡的“堡兵”,虽编制有“水军”,但营中竟无可操之舟楫、可扬之风帆。
历史学家说:“历史不是关于过去的科学,而是关于现实的科学。”一部近代史,边海防的现实一次次演绎着“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无情的历史逻辑。
百年风云,步入近代后的中国多难,边防海防尤甚。
有海无防、有边无障,使得一直虎视眈眈的侵略者有了寻衅之机。列强的斧钺相向、屠城掠地,写下防城港的泣血历史。
1884年,法国殖民军队从陆路大举入侵;1939年,日寇从海路偷袭登陆,在蝴蝶岭岛滩践踏下入侵大西南的第一个罪恶脚印……
江山黯淡,爱国泪多;海涛激涌,谈兵心壮。家在边海防,卫国即保家。防城港军民共赴国难、捍土卫疆,以山魂海魄之忠勇,民族气节之高尚,在这片蔚蓝的山海间写下殷红的铁血历史。冯子材、刘永福等民族英雄,都以征战于此的辉煌战绩,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英名。
“其为我界无疑,尺寸岂能沦丧?”
——这是清朝的地方官员,面对骄横的外国殖民者,以命相拼的慷慨陈词;
“一寸海滩一寸血,大风起处英魂飞。”
——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御敌海防时的悲壮诗篇。
“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
澎湃的海洋,是海疆故事不倦的讲述者。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一书中描述了历史的3个特性:一是时间的流动性,二是思想的在场性,三是向未来的开放性。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顺应这种“向未来的开放性”,在时代的大潮中,防城港成为历史的“弄潮儿”。
20世纪80年代,祖国改革开放春潮澎湃,伴随着“春天的故事”的激越旋律,一曲蔚蓝色的交响又响彻万里碧波——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城市面对世界,进一步对外开放。
至今,防城港人还津津乐道当年那个开放城市的名单——“14+1”。这缀加在后面的,就是防城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当时的防城港尚未立市,仅是辖属于其他地区的一个区。这时候,不仅国内外的许多人,就连不少地道的“老八桂”也一头雾水——防城港者,“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其实,防城港从来都没有“藏在深闺无人识”。其一直发挥着特殊地理位置的战略作用,默默地建设,默默地磨砺,默默地担当起国家与民族所赋予的重任。
1968年,一个叫做鱼万的小岛突然热闹起来,一支操着南腔北调的施工大军在这里安营扎寨。曾经寂寥的海面、绵延曲折的海岸线成了一个火热的大工地。内行人看得出,工程与港口有关,可这个边远的孤岛何以搞出这样大的动静呀?
直到过了很久,一切都解密之后人们才知道,这里进行的工程非同小可。当时,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进入最危急的时刻,为了打破封锁,中国政府本着“爱好和平、制止战争”的国际主义精神,决定按照中越两国签署的协议,开辟一条海上航线,支援越南人民。
千觅百寻,专家把目光投向这个仅有一个渔业大队的小岛。虽然它地少人稀,偏僻荒芜,但其风平浪静、水深流缓、腹地开阔的自然禀赋,无疑具备了一个优良海港的基本条件。
很快,代号为“0”号的千吨级码头建成,各种物资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当战争的硝烟散去,越南人民没有忘记中国人民的无私支援,授予了海港最高级别的勋章和锦旗。
与此同时,军事史家认为这条海上运输线与纵贯越南南北方的“胡志明小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于是,一个更为著名的称呼不胫而走——“海上胡志明小道”。
不管是必然还是偶然,历史的改写往往发端于一些并不引人注目之处。防城港由此起步,城因港而建、因港而兴。
从“海上胡志明小道”发轫,一个偏僻的小渔岛不断成长为我国西部第一大港、大西南出海主通道,被称为“中国对接东盟的桥头堡”。这段堪称传奇的故事,见证着中国人民大海一样宽广的胸怀,记载下浪奔潮涌的改革开放历史。
“路线”的概念,曾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丝绸之路的中心内容。历史的每条路线都是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接触的途径与动态过程。而在防城港,还延伸着一条文明的途径、古老的航道——“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我国大陆距马六甲海峡最近的港口,防城港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这条著名航线的始发港。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古老的文明续写在“一带一路”的美好愿景中,今天的防城港又以“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门户城市的风姿,大放异彩。
既为门户,便要敞开蔚蓝色的大门,迎来八面风、千层浪。经国务院批准,防城港成为对外国籍船舶开放的口岸。时至今日,防城港已成为我国沿海12个枢纽港之一。港口现有万吨至20万吨级的深水泊位33个。规划建设中的港口岸线达上百公里,深水泊位达200多个,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港口通航……
学者有论:“历史是地理的第四度,它赋予地理以时间和意义。”那么,历史赋予防城港的,就是一个民族一片疆域创造文明和奇迹的起点,不只是在过去,更是在现在和未来。
无防则无城,亦无港
这是一座“山海相连、港城相依、绿廊相间”的生态型国际港口城市,这里拥有中国沿海最干净的海域之一,拥有蔚蓝色的北部湾海洋文化重要发祥地之誉,拥有“长寿之乡”“氧都”等称号,拥有汇集多种奇花珍禽的自然保护区……
然而,更让人怦然心动的“拥有”,是防城港人的国防思维。而国防思维的核心,就是把国家安全利益高高举过头顶,将其作为一种常态和基本的需求。
——这些年来,防城港市在兴建公路、水利、通信等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时,均兼顾国防功能,构建起一个由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组成的军事交通运输立体保障网络。
——驻军要加快边海防信息化建设,科技、电信等相关部门与部队组成项目建设攻关组,将这一项目纳入地方科技发展体系。在确保军事安全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设备资源共享,高效建成了边海防信息化智能管控系统。如今,坐在部队作战指挥室,上千公里边海防线上的值勤哨位尽收眼底。
——防城港拥有数百公里的海岸、陆地的边境线,为了保证巡逻及处置边情的快速顺畅,专门修建了边海防执勤道路,还建起了专用码头、桥梁……
这是一个正在向国际性商贸大港的方向努力前行的新兴城市,他们的发展远景、目标规划令人振奋,但久久撞击心头的是防城港人对自己城市的定义:防城港之所以得名,就因为它是海防之城、边防之城,如无防则无城,亦无港。
用最热血的青春,守卫最沧桑的界碑
云之下,水之上,山之畔。旅游者的背囊里可以装入诗意的山水,而边海防军人的肩上,只背负着两个字:使命。
“一号界碑”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而新一代的边海防军人,在记载着苍茫春秋的“历史现场”,以百年界碑为坐标系,一路前行,用光荣与梦想构成了历史叙事中最有价值的导读。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陆地,说的是地理特征,而对边防某部一连的官兵而言,拥有的全部都是忠诚,都是赤胆——在他们管辖的边海防线全程巡逻,正常情况下需要5个小时,其中,3次乘艇、2次登岛、4次涉河、5次走陆地边界线、2次通过边境二级以上口岸。为此,采访中总是交叉出现海洋与陆地的专业词汇——港口、海流、台风;攀登、灌木、坡度……
特殊的地域要求他们不仅要做“上山猛虎”,还要成为“下海蛟龙”。
从哨所组建的那天起,一群步兵出身的边防官兵就开始以高标准锤炼自己的陆海“双栖”本领。今天,他们的目光放得更为广阔——热带植被覆盖的山峦,潮起潮落的海洋,还有无人机掠过的空域……
记得当年战士们刚开始在北仑河上巡逻,划的是渔民的小舢板,有时甚至是自己扎的竹木筏子。随着我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加快,一种专门为北仑河水域设计的新型巡逻艇投入使用。通过艇上的微波传送系统,航程中的水域情况可迅速地传回连队监控室的电脑上……
从木筏子到巡逻艇,从望远镜到“电子眼”,边海防建设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同步实现着历史性的跨越。
是的,与“西南门户、边陲明珠”这些城市、旅游点的风光相比,我们的士兵并不引人注目,哨所也成为不了“打卡”之地。但我坚信,总有一种风光不能拷贝,总有一种景致会撞到心底——那一个个用最热血的青春守卫最沧桑的界碑的绿色身影,才是最灿然见景的精彩之笔。
抄于界碑哨所的诗可为证:“归途几回首,一路默无言;试问名利客,几人能戍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