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军优良传统中感悟密切官兵关系的要诀”系列谈之五
坚持“一碗水端平”
——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李远
●在处理内部关系上做到了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就能充分调动官兵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一个展柜里,存放着3枚1元面值的银元和1枚5分面值的铜币,这是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和康克清在长征途中以及中央苏区瑞金分到的“伙食尾子”。当时,红军队伍实行供给制,每人每天的伙食费都是5分钱,即使钱很少,但参与伙食管理的同志精打细算,每次结算时都有一些节余。这些钱经过士兵委员会讨论后发给大家作为零用,而分配的原则就是从最高首长到普通一兵都是平均分配。长征途中,无论是官还是兵,都是一样的5分钱伙食,一样的布衣草鞋,虽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红军官兵紧紧地团结在一起,胜利完成了气吞山河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我军90多年来带兵治军实践来看,在处理内部关系上做到了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就能充分调动官兵积极性,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
带兵关键是带心,带心首先要有公心。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杆“秤”,带兵能不能做到公平公正,官兵看得最清楚。在基层,最容易让官兵泄气和产生怨气的往往不是条件差、任务重,而是带兵人处事不公、搞亲疏有别。带兵人处事公平公正,不仅自身腰杆直、干事有底气,还能让部属信服,使他们自觉听令景从、令行禁止,这样的部队士气高、有战斗力。相反,如果带兵人处事不公,待人分亲疏远近,对“老乡”关爱有加,对“有眼力见儿、会来事的”倾斜照顾,偏向“身边人”,最终就会“亲了个别人,凉了众人心”,不仅损害了带兵人的形象,破坏了组织的威信、单位的建设、内部的团结、整体的风气,还会种下庸俗化人际关系的种子,导致人心涣散,一些官兵心生怨气,严重影响内部团结、制约战斗力生成。
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就要杜绝戴“有色眼镜”看人。解放战争时期,战斗英雄王克勤班里有个新兵叫白志学,个头小又生了疥疮,刚到班里时正赶上急行军,两天下来,他疼得倒头不起,捂着脸哭起来。有人说他是“少爷兵”,王克勤听了,把说这话的同志叫到一边问:“你刚来的时候,老同志怎么对待你的?”王克勤并没有因为白志学是新兵、体质弱就看轻他,也没有因为他拖后腿就给他“贴标签”。白志学深受感动,咬着牙坚持行军、训练。不久后,部队参加山东巨野县徐庄阻击战,王克勤班面对飞机炸、大炮轰毫不退缩,坚守阵地一整天,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全班无一伤亡。王克勤班战后被评为“模范班”,全班涌现出3名战斗英雄,白志学就是其中一个。可见,带兵应多视角看问题,对战士不能轻易下结论,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而应给予每名成员同等信任,坚持“一碗水端平”。实现了公平公正,就能使官兵心齐气顺,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在公正环境中实现自我、建功立业。
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必须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延安时期,有一名团政委叫刘振球,参加过5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作战勇敢,3次光荣负伤,是一名革命功臣。但当上团政委后,他革命意志衰退、个人生活腐化,滥用公家财产甚至私吞公款。面对同志们的劝告、组织的挽救,他置若罔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党务委员会作出决定:“为着巩固党,严格党的纪律,特开除刘振球的党籍,交法庭处理。”正是由于我军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不分高低,一视同仁论奖惩,才赢得了军心民心,取得了无数胜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公平公正、一视同仁的好传统不能丢。干部骨干必须把公平公正一贯到底,不能严下不严上、严兵不严官,必须坚持原则不松动,一个标准论是非,不搞特殊照顾,不拿原则作交易;必须顶得住压力、抗得住人情,对于违反原则纪律的秉公处理、不讲情面,对于企图钻空子、破规矩的敢于唱黑脸,营造公平处事、公正带兵的风气,不给拉关系、走门路等不正之风以可乘之机。
做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还应“一面镜子大家照”,真正以公开求公平,以公平求公正。如果凡事都捂着盖着,做不到公开透明,就可能给“暗箱操作”留后门,也会让官兵心里犯嘀咕。尤其是在涉及广大官兵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上,更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处理士兵入党考学、干部调整使用等事情,要把条件、名额、程序、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阳光操作、按规定办事,提升公开的及时性全面性,保障官兵的知情权监督权,真正让官兵服气、满意、理解。做到了这些,即使有的官兵愿望落空、一时失意,也会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理解服从组织的决定,做到相信组织、依靠组织。
公平公正不是一时一事的表现,而是要随时倾听官兵呼声、及时回应官兵关切,以“言非法度不出口”的作为、“行非公道不萌于心”的胸襟,立起凭本事进步、靠素质立身的鲜明导向,切实维护和实现公平公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只有让每名官兵都能感受到平等的关爱、公正的对待,官兵关系才会和谐,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我们的事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更好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