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 > 专题

    铁血军魂 铿锵旋律

    ——“繁荣发展强军文化·我们在路上”系列文章之九

    ■解放军报记者  贺  敏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进行现场演奏。陈  列 摄

    晨曦初露,东方既白。天安门城楼上,8名礼号手手持金色礼号,吹响《升旗号角》。号角声声中,解放军仪仗队队员组成的护旗编队走过金水桥,来到国旗杆下。随着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义勇军进行曲》,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歌唱祖国》的悠扬旋律和“祖国万岁”的真情呐喊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

    自2018年1月1日以来,这是每月1日都会在天安门广场出现的场景。

    军乐,是强军文化的艺术表达,也是军事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人民军队96年光辉历程中,军乐以其独有的魅力和价值,汇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激励感染着一代又一代官兵前赴后继、英勇战斗。

    铿锵音符激荡历史长空,经久不衰。作为强军文化的重要符号,它以激昂旋律构筑精神文化高地、点燃精神火炬、吹响前进号角。

    1951年1月3日凌晨,抗美援朝战场。汉城以北40公里的釜谷里,炮火轰隆隆地响成一片。战斗到最后,志愿军第39军第347团第7连仅剩下7个人。危急关头,连队司号员郑起跃出战壕,用尽全力吹响冲锋号。在这突然响起的嘹亮军号声中,敌人陷入恐慌,停止了前进。

    “这是一种铜制的乐器,能发出一种特别刺耳的声音……只要它一响起,共产党军队就如着了魔法一般,全部不要命地扑向联军,每当这时,联军总被打得如潮水般溃退。”美国陆军上将李奇微在《朝鲜战争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志愿军的军号。

    “这就是军乐的力量。”解放军军乐团小号演奏员、全军司号教员王强说,军乐在鼓舞士气、凝聚人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带来的听觉冲击,会激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把部队凝聚成高度集中统一的战斗集体。这种力量,正是我军战斗精神的生动体现。

    文化的形成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时空。军乐是战争的产物。战争催生了军乐,哺育了军乐,也成就了军乐。早在4000多年前,华夏大地就有了军乐。据说,黄帝在涿鹿之战时,就曾命令“吹角(用竹木或皮革制的长乐器)为龙鸣”来扬部队声威,震吓敌人。

    文化根植于历史,又影响着历史。军乐文化从历史中走来,又被时代赋予新的功能和价值。新中国军乐,在人民革命战争中孕育,伴随人民军队的成长而壮大。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就有了自己的军乐。还没有军乐队编制时,司号员有时就担当军乐队队员的角色,用催人奋进的号角声鼓舞将士英勇杀敌。

    老红军张生荣回忆参军经历时,常常提到在大渡河边吹响冲锋号的故事。1935年5月,红军组织勇士强渡大渡河。强渡大渡河开始时,包括张生荣在内的几十个号兵,一齐吹响了冲锋号。在嘹亮的军号声中,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顶着急流险浪,奋不顾身地冲上对岸,占领渡口。

    一种文化的发展、壮大,需要有让其扎根生长的“土壤”。回溯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我们可以发现,激昂的军乐伴随着革命战士冲锋的脚步,响彻在中国大地上。《八路军进行曲》《骑兵进行曲》《坦克进行曲》等一大批饱含民族性、思想性和战斗激情的军乐作品,也在革命战场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诞生。这些从战火中孕育的军乐作品,成为人民军队英勇奋战的精神鼓舞和战斗力的组成部分,也反映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民族精神。

    往日的烽火硝烟已经成为记忆,但军乐文化在一代代中国军人的忠诚坚守中赓续传承,激励官兵始终保持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旺盛的战斗精神。

    一声嘹亮军号,划破军营黎明。第72集团军某旅“烟台峰英雄连”,司号员胡帅用嘹亮的军号声,唤醒了这个英雄连队。

    “每次吹响军号,我都觉得责任重大。”作为连队司号员,胡帅更加懂得军乐的分量。刚下连时,胡帅就听排长讲过连队老前辈张群生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吹响军号、击退敌人进攻的故事。连队恢复司号制度后,胡帅接过老前辈手中的“接力棒”,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司号员。在一声声军号声中,胡帅也对战斗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次,该连在某海滨训练场参加海上实兵对抗演练。胡帅所在的“红军”连续攻下数个山头。当打到最后一个山头时,胡帅吹响了冲锋号。伴随着冲锋号音,战友们向着目标发起猛烈攻击。

    官兵在军乐文化的滋养中成长,也被军乐文化所塑造。近年来,到荣誉馆参观老英雄留下的军号、聆听前辈英勇奋战的故事,已成为该连新兵的“下连第一课”。“鼓斗志、鼓勇气、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战斗精神,被一代代官兵不断发扬光大。

    军号声声壮军威。回望来路,那些在战火硝烟中用鲜血和生命凝铸的英雄旋律,构成了强军文化的厚重底色,深深熔铸在人民军队的血脉之中,凝聚成广大官兵的共同精神财富。

    在解放军军乐团团史馆的墙上,挂着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穿着崭新灰色棉军装的官兵整齐列队,接受毛泽东主席的检阅。图片下方标注着:“1944年,毛主席、朱总司令在延安检阅南下部队。”

    抗日战争进入后期,党中央决定派遣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主力组成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到湖南、广东、广西创建抗日根据地。1944年11月10日,南下支队告别延安,开始南征。临行前,他们集中在飞机场上,在雄壮的军乐声中,接受检阅。

    军乐和仪式,共同营造出庄严、肃穆、崇高、神圣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不仅能让官兵形成强烈的情感代入,激发战斗精神、坚定必胜信念,还可以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反映出民族的历史内涵、精神面貌和文化气质。

    这一幕幕画面让人记忆犹新——

    1949年10月1日,一轮红日升起在世界东方。开国大典上,在毛泽东主席亲手按下电钮、升起国旗,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历史性时刻,以原华北军区军乐队为主体组成的联合军乐队整齐地列队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向全世界奏响了激荡人心的《义勇军进行曲》。伴随着雄壮的旋律,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新中国晴朗的天空。

    2019年10月1日,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70华诞。军乐雄壮,虎啸龙吟,排山倒海。天安门广场上,阵容强大的联合军乐团构筑起一个强大音场。伴着一首首豪迈军乐,改革重塑后的人民军队向全世界展示出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精神风貌。

    对全国人民来说,阅兵仪式中奏响的军乐,是一种砥砺民族自信的精神动员,凝聚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和精神力量。解放军军乐团小号演奏员王强已经执行过5次阅兵演奏任务,每次他的内心都是同样的激动。他说:“每一次在阅兵仪式上吹响曲子,我都能深刻感受到祖国的变化,由衷为国家强盛而自豪。”参加过国庆阅兵的某部战士王定说:“听着铿锵的军乐、看着装备精良的部队,我感受到了祖国强大起来的自信和豪迈。”

    迈入新时代,作为一种国际化语汇,军乐这一“国家名片”也随着中国军队的出访走向世界舞台,在向世界讲好中国军队故事、传播中国军队声音、展示中国军队形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歌唱祖国》《红旗颂》《军港之夜》《人民海军向前进》《黄河》《游击队之歌》等散发着鲜明民族气质的曲目,在一次次出访中被精心演奏,不仅彰显着我国军乐的艺术水准,也传递着中国人民对友谊与和平的追求。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在海军军乐团多年出访演出经历中,《歌唱祖国》是大家印象最深刻、演奏最多的一支乐曲。该军乐团演奏员齐鑫多次参加出访任务。在他看来,每次出国演奏军乐,都是一次爱国情怀的升华。每当舰艇停靠在码头,海军军乐团奏响中国旋律时,都会有华人华侨高举着五星红旗聚拢过来,歌唱、欢呼。

    一次,一位老先生刚走上军舰,眼泪就掉了下来。他和演奏人员说:“踏上甲板,听到海军官兵演奏的家乡音乐,感觉像是回到了家。”

    “那一刻,我深深地体会到,走出国门,我们代表的就是中国。能在国际舞台上通过军乐艺术展示祖国形象,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齐鑫说。

    军乐文化不仅属于军队,也属于全社会。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每年的国庆节,山西太原五一广场上,武警山西总队某支队业余军乐队都会奏响神圣的国歌。激越嘹亮的旋律响彻长空,让浓烈炽热的爱国情感在人们心中澎湃升腾。这项任务,他们已经执行了31年。

    一次结束任务后,一位女士搀扶着父亲、带着孩子,与军乐队队员们合影留念。她说,小的时候,自己坐在爸爸的肩膀上看升国旗、奏国歌;现在每次升旗,她都会带着父亲和孩子一起来看。看着拄着拐杖的老人和戴着红领巾的孩童,该支队领导十分感动:“军乐是可以直抵人心的。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感是相通的,而且会一直传承下去,绵延不绝。”

    “文化带来的情感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的时候,一场军乐演出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解放军军乐团官兵也有着同样的感触。近几年,他们经常举办军营开放日、“强军号音”系列音乐会等活动,就是为了通过军乐这一艺术载体,将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传递给更多人。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秋风送爽,陆军某旅驻训场上,一场音乐会正在进行。

    “军乐传递着力量,提振了官兵士气,点燃了练兵备战热情。”演出结束,该部领导说。

    军队文艺工作服务基层、服务官兵。随着部队各级更加注重基层文化建设,一支支业余军乐队,根植基层土壤、精准对接官兵需求,为部队开展演出服务,不断丰富基层官兵的精神文化生活,激励官兵以昂扬状态备战打仗。

    举办主题音乐会、到基层开展慰问演出,是很多业余军乐队开展为兵服务的重要举措。每逢重大节日、出征誓师、表彰庆典、新兵入营、老兵退伍等重要时刻,很多部队营区总会响起浑厚雄壮的军乐合奏。

    “军乐不仅是一种旋律,更是一种情怀和使命。”武警山西总队某支队指导员李俊杰说,为官兵进行军乐演奏,可以在昂扬的旋律中,激发官兵的情感共鸣和使命认同。

    今年5月初,该支队业余军乐队赴总队新兵团慰问演出。军乐队队员们身着礼服、手持乐器,演奏了一曲又一曲经典战斗曲目,并使用“演奏+演唱”、让基层官兵上台指挥等方式,增强演出互动性。演出结束后,一名战士说:“听着激昂的音乐,我的心跳加快了,热血仿佛充斥到了身上每一个细胞。”

    文化的力量归根结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冲锋在最前线的战士,更加懂得激荡兵心的号角。这些军乐战士来自基层,将朴素的士兵情感,注入为兵服务的演奏中。那些飞扬在军营上空的音符,凝结着官兵摸爬滚打、冲锋向前的情感记忆。这样的演奏更容易进入官兵内心,引发情感共鸣。

    一次,该支队奔赴某山区执行灭火任务。执行灭火任务的成员,大部分都是该支队业余军乐队队员。面对呈燎原之势的山火,官兵一次又一次发起进攻。当火情全部被扑灭,大家疲惫地靠在一起休息时,刚好看到朝阳从天边喷薄而出。一名战士唱起“红日照遍了东方”,大家不约而同地跟着唱起“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该业余军乐队小号演奏员、上等兵晏明亮回忆说:“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在太行山上》这首曲子。先辈们用流血牺牲捍卫的祖国山河,我们必须守护好!”不久后,该业余军乐队参加当年的全军“战地号角”军乐汇演。他们再次奏响《在太行山上》,获得汇演一等奖。

    军乐中蕴含着铁血军魂。如何将军人的精气神通过军乐演奏的形式表现出来、传承下去,是不少基层业余军乐队思考的问题。

    高原秋日,橘红色的晚霞铺满天空。西藏军区某旅业余军乐队正在认真练习曲目。霞光洒在乐器上,闪着耀眼的光芒。

    “每天晚上,新老队员集合在一起练习曲子,已经成为大家的一个习惯。”该业余军乐队指挥王昌琪说,军乐队能长期用高水准的演奏为官兵服务,离不开一批又一批的军乐骨干。

    文化建设,人才为要。一种文化的积淀形成和发扬光大,离不开无数接力者的努力。军乐文化的持续发展,离不开军乐骨干队伍的建设。

    能够吹好一首曲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基层没有专业的老师,较难组织军乐专业训练;老成员退伍后,军乐骨干流失……这些情况,是不少基层业余军乐队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加速培养新的骨干力量,让军乐文化持续为战斗力服务?很多基层业余军乐队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一些适用于基层的军乐骨干培养方法,其中有一条便是——每年新兵入营,业余军乐队的骨干都会挑选有乐理基础或对军乐感兴趣的新兵,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对其进行培养,壮大军乐演奏队伍。

    海军某综合保障基地业余军乐队队员陈傲回忆起新兵生活,对跟着老队员学习乐器的场景记忆犹新。因为嘴唇长时间贴合着乐器吹奏,他有过嘴唇内流血起泡的经历,嘴皮磨破也是常有的事。

    空军某部业余军乐队在新兵入营、老兵退伍时,会组织官兵进行乐器交接仪式。新兵们郑重地从老兵手中接过小号、长笛、萨克斯等乐器,也接过了传承军乐文化的使命和责任。

    在“以老带新”的基础上,不少业余军乐队还通过邀请专业老师指导、在重大任务中锻炼、在重大节日举办军乐演出等方式,为军乐骨干提供成长的机会与舞台。

    文化塑造着一支军队的精神特质。一茬又一茬的优秀革命军人,在军乐文化的滋养中,树立起崇高理想和坚定信仰。

    今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某部业余军乐队队员们来到烈士陵园拜谒烈士。在松柏掩映的陵园里,在烈士墓碑前,年轻的士兵庄重地敬军礼、奏军乐。看到这一幕,一队正在烈士陵园瞻仰先辈的学生,也自发地致上少年先锋队队礼。

    文化,于无声处培育人塑造人。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军乐文化,滋养一代代革命军人,彰显着人民军队的意志力量,已经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访得到李庆、王瑜等同志的支持,特此致谢)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