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军事 > 空军

“一铲一勺”连着“一杆两舵”,东部战区空军某部空勤灶的炊事员们时刻记着这句话。他们深知,灶上一分钟,灶下十年功,空勤饮食保障影响飞行员的状态,必须用心尽力。为了让飞行员吃好,官兵们白天以工代练,晚上加班操练,周末还经常外出拜师学艺,练出了一手绝活。

自1953年开灶以来,一代代空勤灶官兵出色完成百余批驻训部队和千余次过往机组空勤饮食保障任务,连续49年立功,多次被各级评为“先进食堂标兵”“空勤灶标兵”“优秀空勤灶”,1982年被空军授予“一心为飞行服务的好空勤灶”荣誉称号。

对于飞行员来说,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出营养、吃出战斗力。几十年来,他们携手航医、营养技师,盯着飞行任务研究菜谱,确定菜品种类,数量精确到克、毫升,确保飞行员吃上口味适宜、营养均衡、利于飞行的饭菜。

一次,一名飞行员胃部不适,吃不下东西。炊事员多方了解得知西红柿富含维生素C,能一定程度缓解病症,他们每餐都为其准备适量西红柿,而且花样翻新。配合药物治疗,半个多月后,飞行员的胃病有明显好转。

当年,值班飞行员容易因为执行任务错过饭点。为了不让他们饿着肚子驾机升空,空勤灶首任炊事班班长周志国一番琢磨,在外场设立了一个“小伙房”,让飞行员吃些简单的热食及时补充能量,深受飞行员欢迎。这个“小伙房”也是“外场间餐灶”的雏形,1985年2月,“外场间餐灶”做法在全空军推广。

一心扎根三尺灶台,许多事已分不清“分内”还是“分外”。一次就餐,炊事员看见飞行员吃饭时总挠大腿,了解得知,他对纤维过敏,转场时忘记带棉裤。问清尺寸后,第二天就给飞行员送来一条棉裤。

“做好这些事儿,都是为了飞行。”已经在空勤灶工作20多年的炊事班班长孙永军说,有些事看似不大,但不少飞行员至今记得,因为让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这些年,多支部队同时进驻、不同机种同场组训,在该场站已成常态。面对新情况,空勤灶积极探索饮食保障新路子,运用技术手段打造“智慧食堂”。如今,飞行员吃什么、吃多少,都可以听从“精准营养评测保障系统”安排。该系统配套建立完备的信息数据库,营养技师和空勤人员实时分析查看相关信息,进而实现智能配餐、科学饮食和健康管理,真正把符合战场需求的优质饮食保障贯穿飞行全程。

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与炊事人员交流。

班长史阿根前往北京参加庆典活动(前排左三)。

接待参观人员。

开展炊事人员比武。

制作面点。

上台分享保障体会。

厨房干净整洁。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