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讲坛 > 红色基因

爱国人士所画的《时局图》,形象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回想起那些山河破碎的画面

依旧让人扼腕叹息

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

无论是中国近代百余年的屈辱苦难,

还是其他炮火之下国家的断壁残垣,

都时刻警醒着我们国防事业的重要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规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

今天,是第20个全民国防教育日。昨日纪念“九一八”的警报声犹在耳畔回响,今天全国各地再度响起防空警报。双重交响之下,愈发彰显出国防之重。

这是9月18日拍摄的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现场。 当日是“九一八”事变89周年纪念日,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在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广场举行。上午9时18分,沈阳市上空响起勿忘“九一八”的防空警报,以此铭记历史。 新华社发

九一八 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

1935年创作的《松花江上》,哀婉地唱出了当时东北民众的悲惨遭遇和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的痛恨之情。

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我们最终以伤亡3500万军民的巨大牺牲换来了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开启了中华民族凤凰涅槃的新征程。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的硝烟,细细品读英烈们于战火中书写的家书,触摸那份滚烫的家国情怀。

吉鸿昌

吉鸿昌致妻书(1934年11月24日)

“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

1934年11月24日,抗日名将吉鸿昌在北平陆军监狱就义前,给妻子胡红霞留下一封诀别信。

短短一句话,将吉鸿昌为争取民族解放、实现革命理想,舍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体现的淋漓尽致。国之不存,何以为家?正是因为清楚有国才有家,吉鸿昌才能在死亡面前如此坦然。壮志未酬身先死,英雄精神贯长虹。吉鸿昌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民族解放而九死无悔的英雄壮歌。

赵一曼与儿子陈掖贤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赵一曼致子书(1936年8月2日)

1936年8月2日,在被日寇押往珠河的火车上,赵一曼写下给儿子陈掖贤的遗书。儿子未满三岁时,赵一曼就被派往东北抗日,从此音讯杳无,只留下一张合影。身为母亲,她免不了对孩子依依不舍,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民族危难之际,她挺身而出不屈抗争,直至英勇就义,用实际行动对儿子进行了最深刻、最生动的教育。

沈尔七

“儿为了革命——抗日救国,多年未寄分文到家,致母亲生活更苦,心殊不安。惟今如不抗日救国,民众将永无翻身之日,故儿愿牺牲一切奋斗到底。”

1938年5月17日,沈尔七于在皖南给母亲的回信。1938年3月,沈尔七率菲律宾华侨归国抗日义勇队,随新四军第2支队到达皖南军部。在抗日烽火中,他无暇返家省亲。晋江乡下的母亲十分挂念儿子,写信探询在前线的沈尔七,并告知“家中甚然困苦”。因此,沈尔七向母亲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歉意与愧疚。同时,沈尔七向母亲讲明民族大义,表明自己抗战到底的决心。沈尔七牺牲小家为大家,充分展现出他的革命赤诚。

彭林初致母书(1939年6月15日)

“叙到哥哥之事,为国出力,为祖国求自由,尽忠卫国保民,此事是大的事业。国难之际,最光荣的牺牲很有价值。哥哥身体性命牺牲,但他的雄壮之勇气还是存在着。”

1939年6月15日,八路军战士彭林初在山西临县参加整训时,写给母亲一封家信。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彭林初随部队在河北、山西之间辗转作战,两年没有得到家中消息。参加部队整训时,彭林初终于收到了久违的家信,却得知哥哥已经牺牲的噩耗。彭林初在回信中强忍悲痛宽慰母亲。满怀国恨家仇的彭林初,继续投入民族解放的事业中,直至英勇牺牲。

金方昌

金方昌致兄书(1940年12月2日)

“我在牢狱是向这些罪人工作着,我没有想过我再会活,也决不会活,我只有死。不过,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

1940年12月2日,金方昌借着月光,在狱中用铅笔头在纸烟盒上给哥哥们写下绝笔信。金方昌14岁参加革命,19岁英勇就义。在狱中,金方昌坚持向同狱难友和狱卒们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敌人砍掉他一只胳膊,挖去他一只眼睛,他用剩下的手指蘸着眼睛里流出的滴滴鲜血,在监狱的墙壁上写下:“严刑利诱奈何我,颔首流泪非丈夫。”表现出一个革命者头可断、血可流,理想信念不可丢的高尚情操。在绝笔信中,金方昌希望哥哥们完成自己的遗志,把本家子弟“培养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能坚决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最后胜利的时候”,“能在快乐的幸福的共产主义里生活”。

正是千千万万如金方昌一样为了民族解放前仆后继的革命烈士,才换来我们今天安宁幸福的生活。

这一封封家书,带我们重回那段铁血丹心、激越豪迈的烽火岁月,走近那些至情至性、以国为家的抗战英灵。

这一封封家书,既是抗日英雄舍家救国的正气书,亦是以史为鉴的警世洪钟。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沿着英烈的足迹,我们更须激发使命担当,砥砺家国情怀,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军民同心共筑坚不可摧的全民国防。

资料来源:综合《解放军报》《重读抗战家书》

整理:李佳琦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