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讲坛 > 红色基因


“鹰小队”的创新之旅

■郭明宇 刘萝洁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朱桁冈

“鹰小队”成员进行试飞准备。吴承杰 摄

前不久,在“唯实杯”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上,一只“鹰”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它时而盘旋而上,时而俯冲向下,紧接着一个漂亮的180度转身,成45度角向下滑行,最终平稳着陆。现场评委露出赞许的笑容。

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鹰”——它是由陆军工程大学“鹰小队”创客团队设计的“实时侦察仿生扑翼鹰”。其外形酷似苍鹰,既可以像鹰一样飞行,又能完成战场环境下对敌实施隐蔽侦察及获取情报的任务。该作品荣获这次设计大赛的一等奖,并作为军队院校中唯一一项被推荐的作品,即将参评2023年“好设计”创意奖。

手捧奖杯,“鹰小队”成员黄昌闯的眼中满是自豪。他向记者讲起这只“鹰”的诞生过程——

几年前一次驻训,在构筑伪装工事时,黄昌闯偶然看见天空中飞过一只鹰。它潇洒自如、傲视苍穹的身姿,深深印刻在黄昌闯的脑海里。

后来,这只鹰又一次盘旋在阵地伪装网上空,久久没有离去。战友们纷纷议论:“如果这只鹰是敌人,我们的阵地伪装是否符合战场要求?”

“嗅觉”敏锐的黄昌闯立刻察觉到这背后的军事意义。机械工程专业的他开始向更深层次思考:如今执行高空侦察任务的无人机,很多在隐蔽性和降噪声方面都有待改良,能否设计一款类似“鹰”一样的无人机,来有效增强无人机的隐蔽性?

在这次大赛项目申报之际,黄昌闯提出了盘旋在他脑海中的“鹰之梦”。说干就干。在教员们的指导下,黄昌闯和同学组成的“鹰小队”开始了他们的钻研之旅。

3个月后,队员们满心欢喜地拿着第一次做好的“鹰”模型试飞。现实给他们泼了一盆冷水:这只“鹰”根本飞不起来!

打击让很多人手足无措,低落的情绪弥漫在“鹰小队”中。“经过3个月的努力,怎么会连飞都飞不起来?”

“大家不要气馁,抽出一段时间来思考。”看到大家沮丧的样子,教员周春华宽慰道。

这只“鹰”难道就这样折翼坠落了吗?小组成员孙国鑫一言未发,揉了揉潮湿的眼睛,走到模型前,缓缓蹲下身子,盯着那只“鹰”噗啦噗啦扇动的翅膀,眼神逐渐坚定。“它都没有放弃,我们又凭什么放弃?”孙国鑫在心里对自己说。

孙国鑫捡回了大家眼中的“失败品”。试验台前,他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发现问题主要是“鹰”的塑料齿轮传动摩擦力不够。

“要不用金属的蜗轮蜗杆进行动力传动试试?”孙国鑫的这句话让大家眼前一亮。明确方向以后,“鹰小队”又一次开始了冲锋。之后的日子,是一个个不眠之夜。

仿生鹰再一次起飞。盯着它歪歪扭扭的飞行轨迹,“鹰小队”看到了自己付出的回报,也明白了这只“鹰”羽翼尚未丰满,想要成长为“雄鹰”,还得历经磨难。

后来,这只仿生鹰的齿轮磨平过,电机烧坏过,翅膀撞断过,舵机摔坏过,接收器脱落过……但“鹰小队”始终没有放弃。一次次试飞,一次次发现不同问题,他们一次次对设计和材料进行优化筛选。

终于,这只仿生鹰乘风而起。

深秋金陵,秋高气爽。军校的仿生鹰又一次飞翔在蔚蓝天空。这次它的身姿愈发矫健,正如军校学员们的梦想,随着这只翅膀渐硬的“雄鹰”振翅高飞。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