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讲坛 > 红色基因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之本在师。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校园内,有一位这样的教员,40余年手写板书、手写讲义、76岁仍伫立讲台。在他的课堂上,学员总是挤满教室。有时,一堂课上完,大家常常都会自发地集体起立鼓掌。他,就是气象海洋学院退休后仍坚持发挥余热的教授黄思训。寒来暑往,一批批军校学子在他的影响下从院校走向部队,“大先生”的故事都浓缩在了一堂课的时光之中。

一堂课的时光

■韩雪 周鹏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微粒

初冬的一个周末,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的课堂里挤满了人。他们有的几个人挤在一张课桌旁,有的搬来椅子坐在过道上,有的索性抱着课本站在教室后面。这些来自气象、数学、物理等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都是慕名而来听课。这堂课是《大气海洋科学数理基础》,授课老师是76岁的黄思训。

手里拎着随处可见的布袋,枣红色的夹克外套被洗起了球。7:50,黄思训准时出现在教室门口。穿过拥挤的人群,他站上讲台,从粉笔盒里拣出一根粉笔,一转身,空白的黑板上出现了仿佛印刷体一般的三个公式和一幅示意图……

此时,清晨的阳光穿过窗外的樟树,在教室的地面写下岁月的光影。

“你看,这多简单”

8:20,黄思训的课堂上显得安静又热闹。

安静,是因为近200人的教室里,能听见粉笔在黑板上吱吱作响,能听见整齐的落笔唰唰声。热闹,是因为不用扩音器的黄思训总能把洪亮的声音传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他的每一次公式推导,也会让学员们不由自主地“哇”出声来。不同的声音仿佛奏出的是音符,奇妙且和谐。

不知不觉间,板书已经写满了整整一面黑板。讲得兴起,黄思训索性脱掉外套,捏着粉笔头指着刚刚推导的公式,对着台下的学生们说道:“你看,这多简单。”

一句话,顿时引来课堂的一阵骚动。当“简单”二字从一位76岁的老先生口中说出时,台下这群90后、00后学员的脸上浮现出无法感同身受的表情。

简单,真的简单吗?黄思训所上的这门课,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数学、物理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等多个学科方向,既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还要精通气象海洋知识。有人说,哪怕研究数学的老师,要上好这门课,还要经过8年左右时间的历练。庞杂的学科背景、抽象的公式推导无形中把这门课的门槛抬得极高。有刚看到讲义的研究生学员甚至吐槽:“除了前言能看懂,其他的章节全是公式,像天书一般。”

简单,也的确很简单。在黄思训的课堂上,他一不拿教材,二不带讲义,三不放幻灯,就是一盒粉笔,一块黑板。所有的公式、所有的推导过程全在脑袋里。

这堂课,他已经上了40多年。1981年,研究生毕业的黄思训来到气象学院,开始站上讲台。这一站,就到了如今。

“老师推导公式,好像不用思考,也从来不看讲稿,提笔就来。”如今已经是青年长江学者的盛峥,曾经时常纳闷老师黄思训的那份挥洒自如从哪里来。直到一次大年初一偶然去办公室拿东西,他惊讶地发现黄老师居然在办公室加班。“哪有什么天才,课堂45分钟背后,是老师几十年的辛勤耕耘。”

一辈子做一件事,再难的事也会变得简单。

一件事做一辈子,再简单的事也会变得不简单。

翻开黄思训的讲义,00后研究生学员黄淑文的第一感觉是——隽秀。映入眼帘的案例、图表、公式跟老师上课的板书一样,仿佛机器印刷一般工整。从2010年开始,黄思训每年都会对授课讲义进行更新,至今已经有10余个版本,每个版本都有近50万字。

“难以想象,一个70多岁的老人,这么大年纪了还在为常教常新而努力。”望着手中那一笔一笔工工整整的手写讲义,学员们对踏实求学、严谨治学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

黄思训的课堂上,从来都是一盒粉笔,一块黑板,对面的座位上座无虚席。周富敬 摄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8:45,第一节课下课铃响。

“我再讲几分钟。”黄思训对着台下交代了一句,紧接着又转向黑板书写起来。他的手悬在半空中,像打了一套“空手拳”,又像是部队指挥员的手势:“跟上,别掉队。”熟悉他的学生都知道,黄老师的课一旦开讲,除非把一个知识点完全讲清楚,他是不可能停下来的。“能感觉到,老师是真的喜欢这门课程,也真的喜欢上课。”

双目炯炯有神,讲课时背挺得笔直,爬起楼来年轻人都跟不上……如果不是有人介绍,学员们很难将讲台上精神矍铄的老师同一个76岁的老人画上等号。

翻开黄思训的履历,年轻的标签并不鲜见。上学时,他是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招收的全国首批研究生;工作时,他是教研室公认的青年骨干;获评教授职称,他是当时学校最年轻的正教授;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还拿下了全军第一个气象海洋领域的应用数学硕士点……

一直充满激情,一直走在前列。有人曾问黄思训年轻的秘诀,他笑着说了两个字:热爱。

因为热爱,他总是做得很多。他喜欢上课,每年授课3到4门,撰写的教材不仅成为本院硕士生、博士生必备教材,还被不少高校和研究所作为重要辅导书目。他喜欢把理论知识放在作战背景中讲,每推导完一个公式,都会告诉学员们战场上该如何运用。他更喜欢研究不同的领域,数学专业出身的他不仅获得气象领域的重磅奖项——全国首届“赵九章优秀中青年科学工作奖”,而且在数学、物理学、力学、甚至生物学领域都颇有建树,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军优秀教师等荣誉数不胜数。

同样因为热爱,他总是要得很少。40多年的教学生涯,黄思训收到过不少单位伸来的橄榄枝,出国访学时的同行挽留、地方单位的高薪聘请,都被他一一婉拒。他曾坦言:“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选择了一辈子与清贫为伍,但我就是喜欢当老师。”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时光的列车驶过三尺讲台,76岁的黄思训就在那里,激情一如初登讲台时一样。那里有硕果累累、也有桃李满园;那里有激情燃烧、也有恬静淡然,却独独没有留下苍老。

玉不琢不成器,铁不炼不成钢

9:40,黄思训讲完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知识点,把粉笔头往讲桌上一扔,粉笔划出一道完美的弧线,落入粉笔盒中。“下课!”

此时,台下学员们齐刷刷地站起身来,自发地用掌声向讲台上这个年长又“年轻”的老师表达敬意。

这是黄思训最幸福的一瞬间。尽管这样的瞬间早已出现多次,但他依然会感动。因为在黄思训心中,“带学生,是我这辈子最有成就感的事。”

57岁的气象海洋学院教授项杰至今还记得当年跟随黄思训读书时的情景。“老师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在学术上是完全平等的,我是老师,你也是老师。”后来的求学之路也的确如此。

一次,项杰某个研究的算法结果不理想,着急之下找到黄思训。黄思训对他说,“没关系,沉住气。没有哪一项科学研究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就这样,项杰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完善算法,最终形成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那些年,黄老师带的学生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量在学校名列前茅,人们都说黄思训的学生写论文,就跟蚂蚁上树一样,一篇接一篇不断线。”想起往事,项杰的脸上露出笑容。在他眼中,黄思训对学生总是充满感情。“时间过得真快,我都快要退休了,老师还在坚持给学生上课。”

但在旁人眼中,黄思训有时也会有不近人情的地方。每到学员毕业,他总是把自己带的学生全部“赶”走,一个都不留。“学生毕业了,应该到外面去闯荡。玉不琢不成器,铁不炼不成钢。学生就像孩子,一直带在身边,一辈子长不大。”黄思训总是这样对学员说。

事实也的确如此。40多年,黄思训带了一批批硕士、博士,但身边一个没有。这些学员如今有的已经成为业务主管部门的总工,有的成为气象海洋领域的技术领军人物。仅在数值天气预报创新团队这支“国家队”中,就有3位他曾经带过的学员,如今都已成为中坚力量。

尾声

一堂课的时间很短,一转眼教室就空了;一堂课的时光又仿佛很长,让黄思训从青年上到古稀。

10:20,上完课的黄思训并没有离去。教室的走廊上,一群年轻的学员正围着他请教问题。接下来,他还要辅导学员备战全国数学建模竞赛。

有些课,早已上完;有些课,还远远没有结束。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