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讲坛 > 军事历史

 1928年6月23日,在毛泽东、朱德、陈毅的指挥下,红四军分兵把守永新的新、老七溪岭,并在地方武装及永新广大群众的有力配合下,胜利地粉碎了蒋介石调集湘赣两省10余万兵力联合“会剿”井冈山的计划,取得了根据地创立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史称“龙源口大捷”。然而,对“龙源口大捷”取得决定性全面胜利的马山武功坛却鲜为人知。这里,笔者把搜集到的史料,奉献给读者。 


  马山位于罗霄山脉东麓,即永新县龙源口镇庄源村之南,与白口村仅一田垄之隔。山上树木葱茏,云蒸霞蔚。自山脚拾阶而上,山风徐来,伴有阵阵花香,令人神清气爽,如临仙境一般。登及坛上,举目远眺,只见坛下似分又连的山丘各具神韵,如五虎三龟之状。村舍错落有致掩映于树林之中。秋溪逶迤曲折,自西南向东北穿田畴而过,溪上水气,腾于溪边树木、花草之间,折射出多彩的光斑…… 


  武功坛建于马山之腰,相传建于南宋末年。坛舍为一直两栋,中间一天井,上栋为大殿,排列着各路神像。下栋为香客通道和憩息之处。坛侧四周全是枫树、樟树、松树、柏树和毛竹、桂花树及桃李果树,还有一口长年不竭、甘甜怡人的清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马山武功坛的钟灵毓秀,正如坛前的楹联所云:苍松翠柏荫阶前,夏不热,冬不寒,其中素有仙境;五虎三龟环坐下,风可吹,雨可唤,此间不无神通。 


  马山武动坛因其风景和道教文化的盛名,曾吸引许多文人墨客慕名前往。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还为我军第一个以少胜多的战斗——“龙源口大捷”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1928年6月端午节前,蒋介石调集湘赣两省10余万兵力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联合围剿。杨池生任围剿总指挥,杨如轩任前线总指挥。6月22日,杨池生部李文彬率赣军第九师的两个团向新七溪岭进攻,杨如轩率湘军第二十七师所属三个团向老七溪岭进军。战斗打响后,进攻新七溪岭的杨池生第九师的二十六团,凭借优良的装备,由龙源口村疯狂地向望月亭扑来。临近中午,敌人组织机枪火力网,不惜一切抢占了望月亭红军前沿阵地的有利地形风车口,尽管在朱德亲临前沿阵地、手提机关枪组织密集火力向敌扫射下,夺回了风车口,但是战斗打得非常艰苦,伤亡较大。 


  这时,老七溪岭方向,杨如轩第二十七师的1个团也抢先占领了制高点百步墩,而红二十八团因路途较远,只赶到与百步墩尚有一涧之隔的茅管坳。敌俯我仰,地形对红军极为不利。红军利用地形地物向百步墩发起强攻,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虽然夺取了百步墩,但伤亡严重,营长萧劲也在战斗中不幸牺牲。面对这种局面,早已亲临战斗阵地、一直在琢磨敌军为何会有如此顽抗的毛泽东,在仔细观察战斗情况。通过观察,他断定敌军的前沿指挥部就在距老七溪岭只有3华里的白口村。 


  擒贼先擒王。为了打掉敌人的嚣张气焰,毛泽东临时决定先打掉敌军的指挥部,于是他立即派负责后勤保障供给、正好挑伙食上山的袁文才、王佐的三十二团去端掉敌人的指挥部。袁文才、王佐受命后,连夜带领三十二团从老七溪岭抄近路迂回过去,绕过敌人视线,从王弦上转大坳冲直上与白口村仅一田垄之隔的马山上,以武功坛作掩护,凭借武功坛的有利地形埋伏起来,对敌指挥部仔细观察后,分兵包围,于次日凌晨,以密集的火力攻击驻扎在白口村的敌军前线指挥部。受到突然袭击的杨如轩吓破了胆,见势不妙,匆忙爬上了马背,在警卫人员的护拥下往永新城方向逃窜。 


  这时,新、老七溪岭的敌军听说设在白口村的前线指挥部遭袭击,总指挥杨如轩逃之夭夭,顿时军心涣散,立即全线崩溃,失去了战斗力。红军乘胜追击,在地方武装及永新广大群众的有力配合下,取得了击溃敌军3个团、缴枪800余支、杨如轩负伤逃跑、敌人死伤数百的“龙源口大捷”,从而使井冈山根据地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所以应该说,没有马山武功坛的有利地形和伏击,也许就没有“龙源口大捷”如此彻底的全面胜利。 

                                                                 来源:中国吉安     作者:龙抗病、陈圣怡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