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绵绵秋意浓,湿润的空气里散发着花草清香。坐落在通往中阳县的340省道旁的孝义下堡村,背靠青山,面依小河,建筑现代,表面看不见历史痕迹,但隐藏在村中的院落及戏台,却留存着“八路军挺进晋西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深刻印记。
1937年11月8日,日军占领太原。为防止日军西渡黄河,保卫陕甘宁边区,受党中央指示,1938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政治部及八路军第115师一部,相继进入吕梁山下的孝义西部地区,发动群众,参加抗战,建立敌后根据地。
下堡村中的一座二层老院当年是邓小平等领导人的驻地。从外部观察,与其他院落相差无几。一进院内,幽深的院里两边排列着10间侧房,分别标有“勤务室”“电报室”等门牌,一下子把人们带进了那段烽火岁月。
一楼的3间主房里排列着创建晋西南根据地的历史展板,斑驳的黑白照片记录着与日寇斗争的情形。“当时部队租用我家房子,爷爷奶奶在二层最东的偏房居住。”院子的主人林二文热情地迎上前,边带记者参观边讲述这里发生过的故事。
邓小平同志在二层主房居住,房间摆设与普通家庭无异,只是炕头的桌上放有笔墨纸砚。“很多工作指示都是在这里下达的。”随行的孝义市党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张孝明说。
平型关大捷后,根据中央战略部署,1938年1月初,八路军第115师及主力部队第343旅由师长林彪率领南进,经汾阳进驻孝义,师部设在下堡村,其首要目的就是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当时,日军已经进犯到吕梁地区的高阳、兑镇和下堡一带,情况十分紧急,第115师一到下堡,立即展开对日作战,第685团和第686团艰苦奋战,下堡村一带群众才免遭涂炭。”张孝明讲解道。
穿过下堡村学校的操场小门,进入一个看似庙宇的场所,中间大院方方正正,北边有建筑精美的二层排房,对面则是大戏台。“本来就是菩萨庙,抗战时期征用为孝义县委办公场所。”64岁的张英富插话道,他曾任下堡村村委会主任,如今是这个场所的管理员。
第115师入驻下堡村后,经常利用这座戏台给老百姓开会,宣传抗日救国的理念。“第115师曾开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誓师大会,晋西独立支队一团、二团的许多战士就是通过誓师大会才参加的革命队伍。”记者注意到,戏台顶端至今仍悬挂着当初“八路军115师青年代表大会”的条幅。
“下堡村历史悠久,经商的人较多。最早这里匪患猖獗,建堡时精心设计,安全封闭,进村原设有四个门,现在只剩北门了。”张英富介绍,早期的下堡村村民在村后两山之间一个自然村居住,八路军第115师师部就设在那里。
通往师部需从村中穿过,街道两旁的房屋鲜有村民居住,沿路部分闲置店铺的墙上标识着抗战时期的各类办公场所。“村里人都出去打工了,街上变得萧条。不过这条街迟早会被保护开发,成为红色旅游景点。”张英富认为。
进入自然村便是另外一番景象,两山环抱下,中间一条长满芦苇和杂草的弯曲小河,河水缓缓流淌。张英富指着一家连体院落说:“这就是115师师部。”
仔细一看,其实是两座院落,中间一堵墙相隔,有小门可通过,不过现在已用砖块砌封。张英富解释,两座院落属于个人民居,主人常年在外,其中一家院子请外地人看管暂住。
从战略位置分析,师部选址较为隐蔽,北方局机关、中共孝义县委及八路军第115师师部相距不到2公里,互成掎角之势,一旦有敌情,可相互支援,是建立敌后根据地的绝佳布局。
驻孝义期间,第115师帮助当地政府建立农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发展生产,鼓励群众积极支前慰问一线部队。并发动妇女建立妇救会,组织做军鞋、子弹袋及手榴弹袋等后勤物资。同时组织青救会,动员青壮年参军,支援前线,保障兵源,在吕梁山抗日战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38年2月下旬,第115师开赴大宁、蒲县等地迂回对日作战,取得了午城、井沟大捷之后,由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领转回孝义,师部驻阳泉曲镇碾头村,师政治部驻克俄村。10月至11月间,晋西南区党委、第115师师部、师政治部先后离开孝义。
【短评】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曾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八路军挺进晋西南,和地方党组织一起,依靠和发动群众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是战争胜利最深厚的伟力。中国共产党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人民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