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讲坛 > 军事历史

燕赵大地举义旗

探寻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

■郑大壮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马头镇的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

在河北省邯郸市马头镇中大街146号,坐落着一座雕花拱券、古香古色的民国商贸楼建筑,它曾是邯郸起义指挥部旧址。1945年10月30日,国民党第11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8军军长高树勋在这里通电全国宣布退出内战,站到人民方面来。高树勋在邯郸(平汉)战役的关键时刻率部起义,为我军迅速夺取作战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对掩护我军各部队向东北地区开进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创了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大部队起义的先例,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政治影响。

抗日战争胜利之初,国民党军调集兵力沿平绥、同蒲、平汉、津浦等铁路向华北各解放区推进,企图迅速打通并控制平汉线,配合其运输部队进入平津,进而占领东北。在充分分析形势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提出“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方针,指示晋冀鲁豫军区集中主力阻击沿平汉线北犯之敌,掩护部队北进,同时以一部兵力截击沿同蒲线北犯之敌的后续部队。

晋冀鲁豫解放区处于晋绥、华东、晋察冀、中原解放区四面呼应之地,是华北的大门,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晋冀鲁豫军区只要卡住津浦、平汉、同蒲三线,就能置东北之敌于孤立。因此,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邓小平指挥,在此打好平汉战役,阻击国民党军,确保我军“向北发展”。

1945年10月中旬,国民党第11战区孙连仲部,以3个军共计4万余人组成第一梯队,在第40军军长马法五和新8军军长高树勋的带领下分左右两路,并以第32军为第二梯队尾随右路,从新乡沿平汉线强渡漳河,企图抢夺邯郸,最终与胡宗南部会合。在我军武器装备和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指挥员审时度势,集中优势兵力,采取了战役合围、分割围歼的战法,先在漳河南以弱示敌,诱使敌冒进,使敌不知不觉进入预设战场并且陷入孤立无援、补给困难、内部动摇的境地,进而迅速实施战役合围,形成了堵头、截尾、两翼夹击之势,最终取得歼敌2个军部3万余人的骄人战绩。

纵观整场战役,战略上的运筹帷幄和战役战术运用得当是致胜关键因素,“军政并举”也是一个重要法宝。这个“政”便是对国民党军进行军事打击的同时发动政治攻势,成功争取高树勋起义。新8军退出战场使国民党军兵力锐减,部署呈现严重缺口,军心动摇。我军则乘势由阻击转为追击,主力先在突围之敌必经道路东西两侧设伏,待敌突围时,设伏部队立即发起进攻,将逃敌一举消灭。

高树勋虽为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但胸怀一颗明理爱国之心,主张和平,反对内战,并对蒋介石在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内部排斥异己的行为表示不满和反感。对此,刘伯承、邓小平在进行平汉战役的同时,开展了秘密争取高树勋率部起义的政治攻势。

1945年10月24日,高树勋率新8军进占马头镇,同时也将新8军指挥部设在一座商贸楼里。随着战局的变化,高树勋越来越感觉到起义的重要性。就在总攻发起的同一天,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李达冒险穿过火线抵达马头镇与高树勋面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明利害。此时,敌第40军第106师大部已被歼灭,第30军陷入孤立,新8军与第40、30军的联系中断,且高树勋部已断粮,继续北上打到邯郸或退回新乡已无可能。在多方面压力下,高树勋最终带领新8军及河北民军等部共1.2万余人宣布“火线起义”。

高树勋率部起义后,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来热诚的贺电:“树勋将军吾兄勋鉴:闻兄率部起义,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凡属血气之伦,莫不同声拥护。特电驰贺,即颂戎绥”,并提议将新8军改编为民主建国军,任命高树勋为司令。高树勋起义虽是个体事件,但毛泽东敏锐意识到这一事件对瓦解国民党军战斗意志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高树勋起义2个月后,毛泽东在《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中,号召开展“高树勋运动”,为在全国解放战争中争取更多国民党官兵起义树立了榜样。这一运动无疑对国民党军队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在之后的解放战争中,共有近170万国民党军队起义或投诚。

1983年10月30日,河北省隆重纪念邯郸起义38周年,邓小平亲笔题写“邯郸起义纪念碑”几个大字。如今,这座当年起义的指挥部旧址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饱经沧桑,却承载着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01016026000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