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远方的召唤
■解放军报记者 赵婉姝 通讯员 宋 琢
“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看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句话,远在喀喇昆仑高原的张志伟振奋不已。当兵第2年,这名上等兵越来越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值得的。
2021年3月,张志伟和石坦进、韩俊豪、张永志等6名同学参军入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肖思远的母校——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学生。他们主动申请,要去肖思远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到条件最艰苦的西部边陲去。
“肖思远学长牺牲后,教学楼前的屏幕上滚动播放他的事迹,路两旁的宣传栏上也都是戍边烈士的事迹介绍。我想参军入伍,接过英雄的钢枪,替他守卫祖国边疆。”张志伟说。
新兵入伍后,张志伟刻苦训练,在新兵连班长引导下,完成了从高校学子到合格军人的转变。“喀喇昆仑的寒风吹不到华北平原的家里,家乡蔷薇盛开时的花香也传不到边关,但我仍然热爱这座大山。”张志伟迅速融入军营生活,怀着满腔热忱,成为班里表现突出的战士之一。
“听完报告,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很自豪,也深感责任重大。”上等兵石坦进说,肖思远学长将自己的滚滚热血洒在了祖国边关,我有幸成为他的校友,也希望用自己的青春守护祖国,为部队建设出一分力。
石坦进入伍后表现也非常优秀,多次跟随班长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刚到这里时,我的高原反应比较严重,但一想到脚下踩的是边关的土地,我紧张又兴奋。”石坦进说,“虽然苦,但价值感满满。”
一年多时间里,石坦进与雪山为伍、以风沙为伴,扎根边疆、矢志强军,以实际行动书写当初的誓言。
前不久,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举行升旗仪式,缅怀英雄校友肖思远。参与升旗仪式的国旗护卫队成员王顺龙说:“肖思远学长以行动践行着新时代边防军人的光荣使命,把对祖国最诚挚的感情书写在雪域高原之上,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是我们心中永不熄灭的明灯!”
“征兵时,许多像他们一样的孩子,都说看到肖思远烈士的事迹很受触动,也想到边防部队去。”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老师徐保安说。
在肖思远英雄事迹和参军入伍学子的感召下,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学生踊跃报名参军,春季征兵入伍人数136人,秋季征兵报名人数达915人。
接过哥哥手中的钢枪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赵婉姝 通讯员 冯雨 易凡
“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陆军某部会议室内,品味着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这段话,戍边烈士肖思远的弟弟肖荣基内心深受触动。
“这就是我心目中青年该有的样子。”肖荣基说,“哥哥牺牲后,我只有一个想法,接过哥哥手中的钢枪,带着哥哥未完成的梦想,在火热军营里干出一番事业。”
弟弟肖荣基在进行战术训练。陈星宇摄
当兵的“种子”茁壮成长
“肖荣基,16岁,河南省延津县人,就读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这是2020年肖荣基的个人简介。如今两年过去了,他的人生多了两个关键词:“戍边烈士肖思远的弟弟”“军人”。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他、关注他,这让肖荣基觉得“生活有些不一样了”。
那时的肖荣基,和普通学生一样,拥有着简单快乐的校园生活,学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还有家中父母的关心、远在边疆哥哥频繁发来的问候。年少的肖荣基无忧无虑、幸福快乐。
“那时候对于未来没有太多规划,日子按部就班地过着。”回忆起校园生活,肖荣基觉得平静而幸福。但哥哥牺牲的消息让肖荣基觉得,“还有一件事情等着我去做”。
在肖荣基还小的时候,哥哥和父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剧《士兵突击》,他听哥哥说想当兵,当像许三多那样的好兵。那时,肖荣基不懂参军入伍意味着什么,但哥哥的话,还是在年幼的肖荣基心里播下了一颗当兵的“种子”。
肖思远参军入伍那年,肖荣基12岁。照片上的哥哥穿着一身军装,腰板儿挺得笔直,眼神里都是坚定,满是对军营生活的热切期盼。“和之前不一样了!”肖荣基觉得哥哥太酷了。那天,当兵的“种子”就像是遇上了一场春日甘霖,吸饱了水分后在肖荣基的心里冒出头来。
肖思远参军4年,回家探亲只有2次。“你在那里苦不苦?累不累?”这是一个家人迫切想知道却每次聊天都闭口不提的问题。
看着哥哥黝黑的脸庞和干裂的双手,肖荣基明白,边防军人不是好当的。冬天山上的雪有多厚?高原的风沙吹过脸庞是什么滋味?巡逻路上会不会发生危险?这些问题肖荣基都太想知道了,但他问不出口。喀喇昆仑山上常年大风、积雪不化,生长在中原腹地的哥哥咋能受得了这种苦?
“今天是中秋节……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我也有爱。但既然来当兵,就知责任大,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在哥哥的战地日记里,肖荣基找到了答案。当兵的“种子”在他心中迅速吸收养分,在春风下蓬勃生长。
今年3月,肖荣基向延津县人武部提交了入伍申请。经过一系列流程,肖荣基成为一名预备兵员。他背起行囊,来到人武部参加预备役适应性训练,准备踏上哥哥未走完的军旅路。
在人武部训练的一个多月里,肖荣基严格遵守章程规定,完成站岗执勤、体能训练等任务。人武部副部长刘光旺对他赞赏有加:“有什么活都抢着干,训练刻苦、做事细心,表现非常出色!”
那段日子,肖荣基频繁地想起哥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时、训练体力到达极限时,他看着眼前鲜红的旗帜,唱起并不熟悉的军歌,这桩桩件件都像是在提醒肖荣基,哥哥曾经的生活也是这样的:某一个岗哨上会有哥哥挺拔的身影,某一条跑道上会有哥哥奔跑过的痕迹……如今所有关于哥哥的记忆,都化作一张照片,放在肖荣基的衣柜里,在未来的日子里陪着他走进军营生活。
金桂飘香时,肖荣基正式成为一名新兵。此刻,他心中当兵的“种子”已成长为一棵小树,散发出勃勃生机。
哥哥肖思远生前照片。作者提供
沿着哥哥的路继续走下去
父子三人躺在大床上,两个儿子叽叽喳喳地说着各种趣闻,到兴头儿上还会打打闹闹,然后笑个不停……这是父亲肖胜松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2016年夏天,大儿子肖思远参军入伍。看着身穿新军装、胸戴大红花的儿子,肖胜松满心满眼都是欢喜。“拿到新军装的那一晚,思远激动得一宿没睡觉,拿起军装试了又试。走的时候还跟我们说,‘要让我们看到一个崭新的儿子’。”
参军后的几年里,肖思远成了肖胜松的骄傲。儿子在任务期间主动申请参加了第一次进点勘察、抵边巡逻。他还是团里出名的“执勤能手”,对巡逻线上哪段路易陷车、哪个点常塌方、哪条河难通行都了如指掌。出色的表现,让他成为尖刀班班长。
以大学生身份参军的肖思远,在服完两年兵役后主动选择继续留队。“我们都支持他在部队长干,这是孩子的梦想。”母亲刘利霞说。
后来,肖思远列了好多计划,说等休假就带父母出去旅游。洛阳、西安、北京……“思远说,都已经规划好啦。”父亲说。
如今,一切成为永远的记忆。家中的父母没能等到归来的儿子,母亲痛苦不已,有一段日子终日以泪洗面;父亲肖胜松背着一个小挎包,里面放着儿子的照片,带他走向了一座座素未谋面的城市,他想带儿子去看看那些未来得及看的风景。
有一天,弟弟肖荣基郑重对父母说:“我也想去当兵。”听到这句话时,肖胜松仿佛看到了6年前的肖思远站在自己面前,兄弟俩眼睛里是一样的坚定,可父亲的心情和当年截然不同。
“送思远走的时候是骄傲和兴奋,儿子要去保家卫国了。”多年后,看着小儿子说出同样的话、做出同样的选择,肖胜松心里是万分不舍。最终,父亲还是拍拍儿子的肩膀,像是鼓励他,也像是在宽慰自己:“想做就去做,不用担心我们。”
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对年轻的肖荣基来说是最好的助推剂。“我之前的人生有父母、有哥哥,有人替我承担家庭的责任和生活的压力,现在哥哥走了,我就必须扛起之前压在他身上的那些责任,替他走下去。”肖荣基说。
拿到新军装的那一晚,肖荣基躺在曾经和哥哥一起睡过的床上久久不能入眠。军装整齐摆放在床头,看着塞得满满的背囊,肖荣基心里不禁想:“哥哥入伍前一定也很兴奋吧,那可是他一生的理想。”
“虽然哥哥离开了,但生活仍要继续,我想沿着哥哥的路继续走下去。”如今,穿上同样的军装,肖荣基也背负着同样的理想,要去替哥哥走一程他想走却还未来得及走的路。
母亲刘利霞从高原带回儿子曾经睡过的枕头。如今,她每晚都枕着入眠,在每一个重逢的梦里,刘利霞的心都和儿子一起,留在了喀喇昆仑的高原山川中。
“思远未完成的心愿,就是我们全家人共同的心愿。”看到身穿军装的肖荣基,年轻的面孔风华正茂。刘利霞深信,荣基会带着她的信念,继续完成思远的心愿。
“肖思远”就像一条纽带
就在肖荣基决定接过哥哥手中的钢枪时,千里之外,福建省军区福州第九离职干部休养所干事陈巧钗,也做出了和他一样的选择。
陈巧钗,是肖思远的战友、戍边烈士陈祥榕的姐姐。弟弟牺牲前,她是福州一家律师事务所的专职律师,本可以继续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上深耕,但她说:“弟弟热爱军营,想保卫祖国和人民,我想延续他的这份热爱”。
去年,陈巧钗如愿加入了军队文职队伍,继续弟弟未竟的事业,以最像弟弟的方式去续写这份“清澈的爱”。
守望,带着英雄的使命前行。
南疆军区空喀山口边防连,刚巡逻结束回到哨所的依布拉依木·塔依尔,是肖思远生前所在连队的新兵。入伍前,他是当地的一名民兵,骑着牦牛、拿着棍子,在新疆库地达坂的大草原上担负巡警任务。参加民兵培训时,塔依尔看到了戍边烈士们英勇战斗的视频。那一刻,他暗下决心:“到祖国最需要的一线去!”
从喀喇昆仑到华北平原,中间横亘着万水千山,“肖思远”就像一条纽带将他们悄然连缀在一起。
2021年11月25日,河南省延津县石婆固镇龙王庙村,肖思远民兵连授旗仪式隆重举行。听说要组建肖思远民兵连,退役军人、党员和青年积极报名,经过严格筛选,50多名优秀青年入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戍边烈士的感召和国防教育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军营,奔赴边关。
今年春季征兵,延津县参军报名人数为580余人,较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同时,在肖思远的母校——河南农业职业学院,7名大学生主动申请到肖思远烈士的原部队服役。
千里之外,肖思远时时挂念的边疆,成为像肖荣基一样的年轻人渴望奔赴的远方,一茬接着一茬,这片土地的每个点位上都有他们坚毅的身影,共同守望着祖国的山河。
“清澈的爱”永远延续
■解放军报记者 刘建伟
弟弟肖荣基接过哥哥肖思远的钢枪,接力从军去继续哥哥未竟的事业,续写这份“清澈的爱”;受肖思远事迹影响,其母校7名大学生主动申请到他生前所在部队服役……
从肖荣基接力从军的故事瞭望开来,记者发现,接力从军护山河,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烈士陈祥榕的姐姐陈巧钗,在弟弟牺牲后选择加入军队文职队伍,延续弟弟的这份热爱;烈士孟祥斌的女儿孟诗妍,高考时报考父亲当年就读的军校,前不久前往大学报到,踏上追寻父亲的道路……
不约而同选择“接过亲人的钢枪”,这不是一种偶然。时下,全军部队究竟有多少像他们一样接力从军的官兵,我们无法一一统计。但滴水见太阳,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代代热血军人正以对人民军队无比热爱之情,影响着自己的兄弟姐妹乃至下一代甚至下几代,熏陶着他们的儿女和子孙接力走进军营。
放眼新时代,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胸怀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万丈豪情,我们理应深层次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革命战争年代,为了保家卫国,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父子兵、兄弟兵比比皆是。和平年代,面对安逸生活与其他社会诱惑,为什么那么多英雄的亲人、军人的后代仍然会义无反顾选择军营?
这是人民军队的血脉传承。一支军队崇尚什么、热衷什么,一名军人崇拜什么、传承什么,往往能反映这支军队的光荣传统。我们知道,崇拜什么样的人,才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一批批军人后代前赴后继投身军旅的背后,原因有很多,但最关键的是,人民军队以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让一代代军人深深地爱恋、久久地眷恋。他们在转身离去之后,最大的心愿还是想把自己的后代送到部队,续写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这是人民军队的信念支撑。信仰就是战斗力。肖荣基、陈巧钗、孟诗妍等烈士亲属接力从军的故事,既体现了人民军队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更折射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信仰信念。有了这种信念支撑,不管岁月如何流逝、官兵如何更迭,人民军队的灵魂永在、血脉永续、根基永固、优势永存。
这是人民军队的胜战基因。“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采访中,记者脑海中不止一次浮现出这样的镜头:战争年代,执行攻打山头作战任务,一批人倒下了,又一批人冲上来,前赴后继,势不可当。如今,军人至亲接力参军,在没有战火硝烟的和平年代,他们同样一批又一批地冲了上来,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这样的接力“冲锋”,无疑是人民军队强大的胜战基因。
绿色的军装下是无尽的力量,坚定的目光中是满腔的热忱。他们都是像肖荣基一样的平凡人,以稚嫩而无畏的青春诠释着新一代人的担当,以赤子之心将最好的年华奉献军营;他们是保卫祖国的灯塔,星星点点亮于长夜,在每个不知名的日子里,守望着祖国的每寸山河。
从浴血荣光中走来,向世界一流奔去。记者相信: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前赴后继走进军营,必将赓续英雄血脉,成为保家卫国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