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平凡的神奇密码
——读朱金平《超越平凡——我的新闻人生》
李 鑫
“人物传记”读物一直是广大读者所追捧的热点。透视这一现象,应该说与大众阅读中的一个普遍心理有关。即人们对那些获得成功的人士,在关注他们所取得的优异成就之时,更热衷于探知他们走向成功的背后故事。坦率地讲,我的阅读兴趣亦是如此。最近读了朱金平新著《超越平凡----我的新闻人生》(山西出版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就特别有一种 “窥视”欲望得以实现的满足感。
朱金平是我的同事。熟人著传,阅读者兴致由然提升,自是情理之事。巧的是,它还照应了我为自己设定的阅读方向。毕竟书海浩渺,很难做到尽享全部。所以,我给自己确定了读书的两个侧重:一、要尽可能的多读名著。因为名著是人类经由岁月积淀的文化营养,不可或缺;二、要多读朋友的书。但凡喜爱写作的朋友,往往在精神层面多有卓越的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文字即是他们的心灵世界。能够分享朋友的精神品质,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毫无夸张地说,这些年我读了不少朋友所著的书。从中似找到一种与其开怀畅饮、心灵碰撞的奇妙。而在读朱金平的自传《超越平凡》时,这种感觉尤为酣畅淋漓。
与朱金平共事多年,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他作为《军事记者》的主编,更多的时间是忙于期刊的组稿与策划。期刊品质的不俗几乎有目共睹,这不能不说与朱金平在工作中投入的大量精力有着直接关系。而令我奇怪的是,朱金平不但把份内工作做得井井有条,同时也将自己的业余爱好“玩”到了极致。
在朱金平的头上,有不少珍贵的光环。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也是中国摄影界的最高桂冠 “金像奖”的摘取者。这两项跨界殊荣同时被一个人所得,实不多见;不仅如此,朱金平还是一个特别高产的作家,他的著作之丰,让人多有惊叹。单从我的藏书来说,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作家朋友的自著图书能超越他赠送我的数目。他的书从新闻理论到哲理摄影;从经典散文到报告文学,有的作品还时不时地产生洛阳纸贵之效。这一系列的荣誉与成果,无不在彰显着他的才华。
近些年,随着朱金平著作的不断“增高”以及在全国一些大赛中的频频获奖,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如果用“天下谁人不识君”这句话来表述他的现状,我认为一点都不夸张。
诚然,任何人的优异成果都不是那么轻松得来的。朱金平的成功,自然也有其独到的密码。而在我看完《超越平凡》之后,我认为他的成功要诀,就藏在这一洋洋50余万字的字里行间。
朱金平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末期。这一代人,他们身上有着一个最明显的印痕,就是年代留给他们的贫苦经历与时代刻下的奋发精神。贫苦与奋发的交融,几乎就是他们一路走来的经历。朱金平从一个“在长江北岸田野里长大的家庭极度贫寒的农民子弟”,最后成长为国家媒体的著名记者、编辑、主编和硕果累累的知名作家,单从这一点上,这既是他的奋斗史,也是一个时代的背影。
朱金平当兵的年份是1978年年底,这一点我们颇为相似。我们都是在入伍的路途上听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消息。这种特有的经历,注定这一批兵与以往的任何军人有所不同,那就是我们已经走进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以及思想的观念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部队,一个士兵已经不再可能通过任劳任怨的努力表现而提升为干部了,他必须要具备知识文化。唯有通过考取军校,才能成为军官。在社会的转型期,文凭几乎在影响着每个追求进步的年轻人的命运。在部队,没有文凭,基本上就确定你不可能有长足的发展……而经受十年“文革”成长起来的我们,先天不足显而易见。我们那一代兵,当初所获取的初中、高中文凭在部队已经不予承认。其实,即便是承认,也只能说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坦率地讲,文革中我所学的《物理》当时已经改为如何修自行车等手工操作。那么,如果以此“学问”去应对军校考试,结果怎样,不言自明。
在国家提倡“奔四化”,个人讲求进步发展的青春岁月,可能没有哪一代人像我们这样感到心中如此恐慌与失落。“人生的路怎么越走越窄”,已经不仅仅是潘晓个人的慨叹,我们都有过不知如何往前走的彷徨与无奈。这是朱金平书中的真实描写,也是那一代青年人最准确的心路历程。
但是,路不管有多窄,毕竟还得要走下去。而且,朱金平深信知识能够拓展道路。也正因为如此,朱金平不管前行的道路上有多艰难,他都一直在奋力拼搏。
在朱金平这部书中,让我感受最强烈的,是他的励志精神。无论是他在江海大地上,还是走进军营大熔炉,他从来没有懈怠过自己。即便是在极其艰苦简陋的环境中,他都在挤出时间坚持学习。他的状态就像高尔基说所描述的,“扑在书籍上,就如饥饿的人扑在了面包上”。当时,全国一些期刊杂志盛行大专函授招生,朱金平偶尔在《黑龙江青年》上看到一则招生启事,他通过报名、交费,一头扑进了那没有围墙的大学。
当时的大学生可谓是天子骄子。我作为大学门外的人,有过对他们的羡慕,也有过如何赶上他们的“异想”。我曾设想过另外一种“我的大学”。我认为,一个本科大学生的学年毕竟才是四年,如果一个人每一天、每一年或照着一生的精力像大学生一样去追求知识,即便是没进过大学的门,相信他的知识结构也一定由于日积月累而追上那些硕士博士。而朱金平就是如此,他的每一天都在与知识为伴,人生几十年,他坚持的都是“天之骄子”的奋发精神,直至今日。
朱金平是一个做事与写作都很走心的人,无论读他的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其中对世间人情冷暖的敏锐感知,对社会万象的犀利观察,让我们不能不由衷感佩他视野的宽广与见解的独到。记得有一年我看他在玉渊潭所拍的一张关于电视塔的获奖照片,那么一个人人熟悉、很难再找到新意的场景,他竟然拍出了让人从没有想到的意象。这不由让我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一句名言:“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
朱金平对文学与新闻的热爱其实起步很早,还在上中学的时候,他的新闻稿件就被县广播站广播。应该说,在同一批新入伍的战友之中,他是小有名气的佼佼者。但从最初到部队的发展的状况看,并不顺风顺水。有很多应有的好事,甚至来得还更晚一些。比如,部队年轻人最重视的入党、提干、上军校等等,对朱金平来说不仅是姗姗来迟,甚至每一次机遇都多有波折。幸运的是,好事多磨,最后他还是被机缘眷顾。
我们不能不承认,朱金平在很多事情上的“胜点”,是因为其“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良好心境;是“与人为善,又坚持原则”的人品坚守;是“永保韧性,不半途而废”的意志力量。朱金平自律、奋进,在人生的路上从未有停止过追求卓越。他身上所具备的努力而又谦和的美德,深受部队领导与战友的欣赏。所以在关键时刻,总是有“贵人”相助。由此他让我感慨: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尤其是军旅途中,有那么多的人在热心地帮助我们,其实并非是你和他有着特殊的关系,而是你人生有幸,遇到了具有高洁和无私品格的人。
显然,无论过去多少岁月,朱金平并没有忘记那些对他有过真心帮助的人。在《超越平凡》中,除了有大量情真意切的文字表述,他还将那些他非常敬重的老领导、老战友的照片附于书中。毋庸违言,朱金平是用一种感恩的心,致敬着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而我由此感到,这既是作者对那些品德高洁、一身正气的老领导的一种致敬,也是对我们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一种致敬。
读朱金平的《超越平凡》,让我还有一种特别的体会,那就是找到了一种近似于照镜子的感觉。首先,透过这面“镜子”,它让我看到了那个背景下的自己。书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是我们那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但是,如果不是从这本书中映射出来,这些记忆几乎都已经非常淡化。诸如到书店中去买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以及尼采的许多哲学书籍,我相信那一定是和朱金平的同代人共有的文化经历。由此,我也从朱金平的经历中,看到了当初自己的许多喜好与朱金平喜好的相通。由此我很感慨,我觉得朱金平的这部书其实已经不是在为自己写传,而是在为我们这一代人写传。我相信,若干年之后,当有心的人来研究这个时代,一定能从朱金平的传记里,找到最真实的这一代人的品性。
当然,透过《超越平凡》这面镜子,我更多的看到的是自身的许多不足与缺憾。朱金平的许多优点让我感佩。他对工作的热忱,对事业的专注,对时间的珍惜,对战友的关心,对亲人的厚爱,尤其是他将生活的每一天都过得具有仪式感,这都是非常难得而珍贵的。
阅读全书故事,能感受到朱金平对待人生的超然。超然不是不思进取,更不是及时行乐,而是一种做人的胸襟。在《超越平凡》一书的封底,朱金平特别用最简洁的文字醒目地标出了自己的人生哲理:“失去的=得到的”。这是多么深刻的见解,它彰显着一个人的格局。所谓“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朱金平的身上,我能感受到太多的优长;而从他的书中,更是给我们无数的启迪。
勤奋,是步入卓越之门的通行证。在该书的前言中,朱金平特别为自己为什么给这本书取名叫《超越平凡》做了注解:“首先是因为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的人,一生的奋斗就是在超越平凡,追求卓越。其次,超越平凡既是我的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再次,我并没有超越平凡,即使已经活到今天,还在努力中。‘超越平凡’这4个字,是我永远的奋斗目标与进取的动力。”这些话讲得多好啊!在我看来,这是朱金平的谦辞,也是他为什么能够超越平凡的神奇密码。
2021年7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