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夜砍了20多棵树,全小队做了18个防空洞,使第二天接收的160个伤员没有受到炮火和飞机杀伤,顺利完成包扎转送任务……”10月15日上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会议室,一堂特殊的教育课正在进行。授课的是94岁的长津湖战役亲历者、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主任陈良。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为“弟子们”讲述硝烟弥漫的战斗故事,陈良慷慨激昂。虽然时过多年,但想起当年的场景,这位走过近一个世纪的老人眼眶还是湿润了。
阴雨绵绵里,秋日的南京城有些湿冷。受邀的陈良提前来到医院外科楼14楼的神经内科。胸前挂满荣誉勋章的他刚一落座,就被年轻的医务人员团团围住。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依然滔滔不绝,身体硬朗、精神矍铄的陈良甚至站着足足讲了20分钟才肯坐下。1927年,陈良出生在南通启东,18岁加入新四军,先后参加了宿北、鲁南、孟良崮、淮海、渡江和抗美援朝等上百次战役和战斗,荣立一等功,荣获“二级英模”称号。陈老在一线部队担任卫生员和医务员,无数次冒着敌人的炮火,救治伤员。
不大的会议室,围满了医护人员。陈良用生动的描述把大家带到了70年前硝烟弥漫的战场。1950 年,他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陈良跟随志愿军20军59师175团,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长津湖地区。在战斗期间遇上了50年不遇的严冬,夜间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担任卫生队副队长、保健干事的陈良,面临的首要困难就是给战友保暖,保证他们的战斗力。他说:“过了鸭绿江之后,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冷了,盖上被子也不行,长津湖是鸭绿江边向北走最大的湖。”
说到这里,他情绪激动,“战斗发起,伤员连续被运下来,很多都是冻伤。有一个伤员送到包扎所的时候,已经不能说话了,用热水温热也不行,我就解开上衣,把伤员的手放进了怀里,想这样让他暖和点。只要伤员苏醒了,就马上给他们喂热水,把自己的棉被给伤员盖。冻伤脱鞋子最难,鞋不能用火烤,火一烤一拔,就剥皮了,老百姓都有火坑,我们一看有重伤的就把火炕关掉。让伤员的体温慢慢上升,不要让衣物和皮肤结在一起。”在那场战斗中,包括陈良在内,六名卫生员每天要负责治疗上百位伤员。
谈起抗战岁月,陈良充满激情。他还翻开面前摆放着的一本《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二军抗美援朝英模纪念集》,红色的封面看起来完好无损,但是里面的纸张已经发黄,还有很多已经破损,又重新用胶带补好了。年轻的医生护士们小心翼翼翻看着这本纪念册,无不为陈良老英雄的经历感动。
1952年,陈良从战场归国后,考入军医大学,后被分配在原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工作。拿起手术刀,投入到新的“战场”,陈良也从未松懈,救死扶伤,视患者为亲人,并撰写了十多本神经科学专著,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上世纪九十年代,陈良从医院离休后,依然脚步不停,和昔日战友组成了“爱民医疗队”,重走老区路,为老区人民体检服务,送去免费医疗。
神经内科刘新峰主任谈到:“通过这堂特殊的党课,让科室的年轻人能学习、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并化为实际行动中的动力,为医疗事业、为人民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前辈们的战斗经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让身边的英雄讲亲历的战斗故事,这样的教育更加入脑入心,激发血性和战斗精神。”医院政治工作部领导表示,医院将挖掘英雄精神这座“富矿”,引导官兵员工读懂革命英雄舍生忘死的铁血豪情,让红色基因内化为精神信仰,外化为练兵备战行动。
战斗故事可歌可泣,战斗精神催人奋进。调整组建以来,医院通过一系列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官兵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聚焦主责主业,聚力备战打仗,大力培育战斗精神,全面提高备战打仗能力,做打仗型医护人员,积极投身“打仗型”医院建设,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医院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