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负之征,精神先见。
一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接力奋斗,形成了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共同组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贯穿于改天换地的壮阔征程,熔铸于惊天动地的英雄伟业,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值此之际,解放军报微信“熄灯号”特别推出“四史微讲堂•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栏目,讲述红色经典,弘扬先辈精神。
“倾听经典故事 追寻红色记忆”系列之二百七十一
为了和平,勇士一去不回头(下)
■解放军报记者 杨悦 通讯员 崔鹏
能战善战,方能止战
1950年11月24日,麦克阿瑟乘着飞机在鸭绿江上空巡视,狂妄地表示:“我希望我的话兑现,孩子们可以回家过圣诞节。”就在第二天,志愿军全线发起战役反击。
当美军吃着牛排,穿着厚实的皮靴,使用着最先进的现代化武器时,中国的志愿军官兵们正嚼着冻硬的炒面,穿着单薄的棉衣,蜷在冰雪中休憩。
正是这样一支部队,造就了“美国陆军史上的最大败绩”。
12月24日,在麦克阿瑟做出“承诺”的一个月后,圣诞节前一天,美国战地记者邓肯拍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一名脸上生满冻疮的美军士兵,目光呆滞地望向天际。
当邓肯问这名士兵想要什么的时候,他的答案是——明天。
对于许多美国士兵而言,他们永远也没有“明天”了。
长津湖战役,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攻入西伯利亚、号称“北极熊团”的美第7师第31团被全歼。
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在志愿军的猛烈进攻下,美军向三八线以南全线撤退。志愿军粉碎了“联合国军”占领全朝鲜的企图,彻底扭转朝鲜战局。
能战,方能止战,这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中华儿女英勇无畏、一往无前的战斗姿态,贯穿抗美援朝战争的五次战役,迫使敌人不得不转入战略防御,接受停战谈判。
当鸭绿江桥载着这支英雄的军队向胜利前进之时,江水汩汩奔流向南,汇入黄海的浪涌之间。
就在这片海域,50多年前,致远舰沉没,北洋舰队兵败如山倒。一道江水,见证了中华民族两段截然不同的荣辱命运。
美军第2师团长保罗·弗里曼,二战时期曾在中国当过武官。当被问及志愿军与当年国民党军队的区别时,弗里曼沉默半晌,回答道:“他们不再是同一批中国人了。”
志愿军将士们舍生忘死的必胜信念到底从何而来?白发苍苍的老兵凌行正眼含热泪,念出这样一段话:
“我为谁人来打仗,我为谁人扛起枪。为了爹,为了娘,为了人民解放。人民解放我解放。”
正如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所写,那个蹲在防空洞里的战士边吃雪边说的那样——“可是我在那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呀。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呀。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溜达边说话也行。那是多么幸福的呢!”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将士胜利归国。他们打好行囊,向埋葬在朝鲜山野间的战友们敬礼致意,随后回到久违的故土。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记者穿过展厅中仿制鸭绿江桥上的那道“凯旋门”,赫然见到一面鲜红的锦旗。银色丝线光泽流动,绣成行云流水的文字:
“你们打败敌人,帮助了朋友,保卫了祖国,拯救了和平,你们的勋名万古存!”
黑白照片里,汹涌的人潮花海汇聚于此,热切迎接凯旋的英雄。当年跨江而去的那些人,有的失去了健全的身体,有的失去了亲人战友,有的永远长眠他乡,再也没有回来。
1971年10月25日,就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21年后的同一天,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伫立今朝,回望往昔,巍巍华夏乘着时代巨轮一路前行,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时今日,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剥夺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没有任何力量能够磨灭中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和向往。
伟大的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照耀中华民族前进的征途。
(本文选自《解放军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系列专版,略有删减;该专版通过实地踏访红色地标等方式,回溯这些伟大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感悟精神伟力、传承红色血脉、担当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