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某支队携手友邻部队开展训练——
碧海深处练协同
■解放军报记者 危乔巧 特约通讯员 刘礼鹏
云飞浪卷,战舰列阵。清明前夕,海军某支队多艘舰艇组成编队,携手友邻部队在某海域开展协同训练。官兵围绕“灵活编组、动态攻防”展开专攻精练,全面检验快速反应与体系作战能力。
“发现可疑目标快速逼近!”编队航行途中,警报骤然响起,各舰艇立即完成组网建链,共享战场态势。紧接着,导弹快艇迅速机动占领有利阵位、其他舰艇很快做好防空反导准备、机动岸导火力锁定可疑目标……各参训平台快速完成战斗准备。
“体系协同训练需要打破建制壁垒,跳出单平台作战思维。各要素力量只有攥指成拳、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战斗力倍增。”编队指挥员介绍,近年来,他们注重引导不同兵种指挥员嵌入舰艇、岸导和航空兵等部队,以此强化部队体系练兵意识;借助友邻部队预警、侦察等力量,提升战场态势感知水平,有效锤炼部队体系作战能力。
一轮火力打击结束,导演部突然下达“角色转换”指令:导弹快艇变成“蓝军”,其他舰艇与岸导部队组成红方,展开对抗训练。
训练中,导弹快艇利用航速优势,借助岛礁掩护对红方舰艇编队实施突袭,展开多波次模拟攻击。
红方作战指挥室内荧屏闪烁,口令声此起彼伏。“舰载直升机前出侦察……”随着红方指挥员一道道指令下达,官兵将侦察到的目标信息推送共享,岸导部队迅速锁定目标,成功完成模拟打击。
“对抗越灵活,越能倒逼官兵在变局中找对策。”参训的一名参谋说,以前训练多是固定编组,官兵习惯照着脚本走流程、照搬预案练应对。此次训练,他们通过调整红蓝兵力配比,临机编组舰艇、岸导与航空力量等,摸清了参训部队的实战能力底数。
训练结束,该支队按照“战位—平台—编队”逐级讲评剖析,梳理训练中暴露的问题不足,并逐一制订改进措施,进一步提升指挥员组织指挥能力和各平台协同作战水平。